潮湿、闷热、天阴多雨,随着三伏天的日益临近,夏日中最为难熬的日子悄然到来。

闲话老北京三伏天食俗

  “伏”这个字,在这里有两层含义,一是代表阴气受阳气所迫藏伏于地下,二是指天气太热,宜伏不宜动。

  三伏天,这一立夏后的特殊时段,因天气炎热而让人容易感到疲倦和食欲不振。然而,正是这样的季节,孕育出了一系列与饮食相关的习俗。

  老北京民间有句俗语:“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旧时伏至,正是蔬菜青黄不接断档之时,又因老北京天气炎热,汗流浃背的人们都愿在此时弄些简单少油、清淡爽口的饭食,所以就衍生出伏天吃饺子、面条、烙饼的食俗。

  饺子历史悠久。清代时吃饺子被称为煮饽饽,《燕京岁时记》中云:“每届初一,无论贫富人家皆以白面做角食,谓云煮饽饽。”在过去,头伏时新麦收割,人们用新面粉包饺子,既庆祝丰收又寄托“元宝藏福”的寓意,象征财源滚滚、福气满满。此外,三伏天高温易导致食欲不振,饺子皮薄馅大、口味鲜美,能刺激食欲,帮助补充营养。

  北京人一年四季都爱吃饺子。过去在头伏,人们常吃水煮饺子、烫面饺子、油煎饺子、锅贴饺子等。馅有肉丸的,有肉拌南瓜、倭瓜或西葫芦的,有一年四季吃不腻的韭菜馅的,还有鲜藕、木耳、鸡蛋、口蘑混合的。如今,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饺子馅料愈加丰富,时令鲜蔬、肉蛋禽类,乃至鱼虾海味,都能包进饺子皮,成就“舌尖惊喜”。

  二伏已是暑天最热之时,老北京人都爱在此时制作简捷又顺口的面条当作主食,所以称“二伏面”。

  古时把面条叫作“汤饼”或“不托”。在晚明张岱写的《夜航船》一书中就有“魏作汤饼,晋作不托”之语,面条就是由汤饼逐渐演变为面片汤后发展而成的。

  古时做汤饼时,用一只手托着和好的面,另一只手往锅里撕片,形成“片儿汤”,片撕得很薄,就像蝴蝶翅膀似的,所以又叫“蝴蝶面”。这种方法类似于现在的山西刀削面。到了晋代,人们制作面条开始用案板、擀面杖和刀,不再用手托着做了,所以此时面条也叫“不托”。北宋时期,人们已经能够制作长条面,其被称为“索面”。待到明清时,面条的品种花样更多,如手抻面、刀切面等。

  伏天吃面条的民俗早在三国时期已有,《魏氏春秋》云:“何晏以伏日食汤饼,取巾拭汗,面色皎然。”夏天本来就酷热难耐,为什么还要吃让人淌汗的热汤面呢?南朝时有书论述称:“六月伏日食汤饼,名为辟恶。”古人认为,农历五月是恶月,到了六月就应该“以热制热”来辟恶。而“以热制热”法一向是养生专家提倡的夏暑养生良方。吃碗面条,出一身大汗,既驱邪气又消暑,惬意无比。

  老北京人二伏时不但爱吃配上花椒油、黄瓜丝、小萝卜丝、青豆、青蒜末等菜码的炸酱面、小碗干炸面、麻酱面,还喜吃用肉片、鸡蛋、黄花、木耳勾芡的打卤面,以及现在鲜为人知的“荤油腌汤面”和“羊肉氽面”。

  所谓荤油,即熬制好的猪油,腌汤是将头年腌咸菜剩下的汤加花椒、大料经火上熬制而成的。此荤油腌汤配菜码拌食,滑润爽口,那可是旧时京城的伏天美食。

  “羊肉氽面”始于宋代,元人忽思慧的《饮膳正要》一书中就有用羊肉蘑菇等浇面,以胡椒、盐、醋调汁能补中益气的记述。老北京人多选羊的胸脯、腿腱子肉,加水先炖至七八成熟,然后切丁,加入已泡发好的干虾米、口蘑、黄花、黑木耳与姜片等煮熟。用此氽汤浇面,再撒上些香菜、胡椒末等调料,食之清香不腻,食后大汗淋漓,浑身舒服。

  到了三伏,老北京人还要吃烙饼摊鸡蛋。

  每年的三伏都在立秋以后,气候已比中伏凉了一些,旧时京城的主妇们完全可站在炉前为家人烙饼了。

  饼在古时是谷物、面粉制成的食品统称。至唐宋以后,饼才开始成为以面粉制成的圆形面食,出现了多种配料带馅的饼以及千层饼、酥油饼、家常饼等。

  过去老北京街市上到处都有饼铺,以制作千层饼为主,供应平民百姓买食。持家的主妇们经常要烙制葱花油饼、发面饼、馅合子、脂油渣饼、麻酱糖饼等作为主食,在三伏时则多爱烙脂油饼、大荷叶饼,再煮锅绿豆粥,摊上几个鸡蛋,买点酱猪头肉,拌个蒜茄泥、凉粉或拨鱼,一家合而食之,是伏天里不错的清爽美味。

  老北京三伏天的美食,虽没有大鱼大肉,甚至有些清淡素口,但却是因时宜人的节令食品,很值得传承下去,推而广之。

  (王绾)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