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中国航天,肯定绕不开王亚平这个名字。

她是中国第一个出舱的女航天员,两次上太空,累计在轨时间加起来快200天。很多人只看到她光鲜的一面,在太空里做实验、讲课,还出舱行走。

但她自己说过,那背后的付出真不是一般人能扛得住的,尤其是返回地球后,身体虚得连路都走不了,得让人抬着出来。

牺牲太大了!中国首个出舱女宇航员谈太空之旅:落地后路都走不了

王亚平1980年出生在山东烟台,家里条件一般。初中毕业时,父亲想让她上师范,早点工作养家,她没同意,自己改志愿上了高中。

高中学得不错,1997年空军招女飞行员,她报了名,通过层层选拔,进了长春空军航空大学。那时候她对飞行员没啥概念,就知道能开飞机。

大学四年里,学习理论、训练飞行,长春的冬天冷,她咬牙坚持了下来。2001年,王亚平毕业,分到武汉空军运输航空兵部队。

牺牲太大了!中国首个出舱女宇航员谈太空之旅:落地后路都走不了

干了几年飞行员,安全飞行时间上千小时,2008年还参加过汶川地震救灾和北京奥运消云减雨任务。这些经历让她积累了不少经验,也让她对航天越来越感兴趣。

2003年,杨利伟成功上天后,王亚平就下定决心要当航天员。

那时候中国还没选女航天员,她就自己按男航天员的标准练体能。2009年,国家开始选第二批航天员,这次包括女性。她报了名,通过初选,2010年正式入选航天员大队。

牺牲太大了!中国首个出舱女宇航员谈太空之旅:落地后路都走不了

从那开始,训练强度翻了好几倍。

航天员选拔比飞行员难多了,得过体检、心理测试、体能考核。女航天员跟男性一样,无重力训练、水下模拟、超重力离心机。

王亚平臂力不如男生强,就加练,体型小,就多调整姿势。2012年,她是神舟九号的预备成员,但没有选拔上,王亚平没有灰心,埋头继续训练。

牺牲太大了!中国首个出舱女宇航员谈太空之旅:落地后路都走不了

2013年,神舟十号终于轮到她,上天15天,还在太空给学生上课,成为“太空教师”。

神舟十号那次,王亚平主要任务是操作实验和授课。在天宫一号上,她演示了失重下的物理现象,比如水球悬浮、陀螺转动。全国几千万学生看直播,她的操作稳当专业。

返回后,她没停歇太久,又投入训练。八年后的2021年10月,神舟十三号发射,她第二次上天,这次是半年任务,跟翟志刚、叶光富一起进驻中国空间站。

牺牲太大了!中国首个出舱女宇航员谈太空之旅:落地后路都走不了

她成了第一个进驻空间站的女航天员,也是第一个出舱的女航天员。出舱任务在2021年11月7日,穿上舱外服,出去干了6个多小时,安装设备、测试动作。

舱外负重有上百斤,加压后动起来费劲,尤其是女航天员臂展短、体力相对弱。

她说过,相比男生,女生得付出更多努力才能完成同样任务。太空环境对身体影响大,失重让肌肉萎缩、骨密度下降,心血管系统也变。

牺牲太大了!中国首个出舱女宇航员谈太空之旅:落地后路都走不了

半年下来,她在轨183天,做了不少科学实验,还讲了第三堂太空课。

2022年4月16日,神舟十三号返回,着陆在东风着陆场。舱门一开,她想动却动不了,双腿软得像没力气,骨头也疼。搜救队把她抬出来,放在担架上送去医疗点。

这不是她一个人这样,所有航天员返回后都得适应重力,短期内走路难。王亚平后来在采访里说,太空之旅的牺牲太大,不光是训练苦,返回后的康复也折腾人。

牺牲太大了!中国首个出舱女宇航员谈太空之旅:落地后路都走不了

肌肉流失得重新训练,骨质需要补钙,心脏体积缩小,得慢慢调理恢复。

女航天员还有生理周期问题,在太空管理起来麻烦,但她没细说,就提了提适应难。她强调,这些代价是值得的,因为航天事业需要数据和经验积累。中国空间站建设离不开这些付出。

王亚平的牺牲不只身体上,还有家庭方面。

牺牲太大了!中国首个出舱女宇航员谈太空之旅:落地后路都走不了

她结婚后有一个女儿,上天前女儿才几岁,她得半年见不着面。训练忙,平时也少在家。她说过,女儿让她去摘星星,她就带着这份动力上天。

返回后,她花时间陪家人,但很快又回岗位。2022年,她拿了二级航天功勋奖章,还在北大读心理学博士,研究航天心理影响。

2023年,王亚平当选全国妇联副主席,继续推广航天科普。她的经历激励很多人,尤其是女生,证明女性也能在航天领域干出一番事业。

牺牲太大了!中国首个出舱女宇航员谈太空之旅:落地后路都走不了

但她总说,成功不是靠天赋,是靠坚持和团队支持。航天员这职业,看似风光,实际风险高,训练强度大,很多人半途放弃。她能坚持下来,靠的是对国家的责任感和对梦想的追求。

太空之旅的代价不止王亚平一人。

所有航天员都面临辐射、微重力对健康的长期影响。研究显示,在轨时间长,骨密度可能降10%以上,肌肉萎缩20%,返回后得几个月康复。

牺牲太大了!中国首个出舱女宇航员谈太空之旅:落地后路都走不了

中国航天工程从神舟五号起步,到现在空间站常态化运营,每步都靠航天员的奉献。王亚平作为女性,打破了不少偏见。

国外很早就有女航天员了,但中国起步晚,她们的付出帮国家赶上。她的出舱任务,验证了女航天员在太空的适应性,为未来长期驻留提供数据。

落地后走不了路是生理常态。重力回归,血液往下流,站不稳,头晕眼花,得靠医疗团队帮忙。

牺牲太大了!中国首个出舱女宇航员谈太空之旅:落地后路都走不了

她在面对面节目里提过,返回舱落地冲击大,身体虚弱是正常反应,但媒体总爱放大航天员的荣耀,忽略他们所受的苦。

航天员选拔率低,几千人里挑几个人。女航天员更少,王亚平是第二批里两个女生之一。刘洋先上天,她接着来,两人互相激励。

中国航天强调集体,王亚平总说自己是团队一员,不是个人英雄。

牺牲太大了!中国首个出舱女宇航员谈太空之旅:落地后路都走不了

她的太空之旅,帮国家积累了女性在轨数据,比如生理变化、心理调节。这些对未来火星探测啥的有用。牺牲大,但回报也大。

中国现在有空间站,能独立运营,全靠他们的努力。航天精神就是不怕苦、不怕累,成功背后总有代价。太空不是浪漫旅行,是高风险工作。

辐射可能致癌,失重会影响生育,王亚平作为妈妈,这些对她带来的伤害很大。

牺牲太大了!中国首个出舱女宇航员谈太空之旅:落地后路都走不了

但她仍然不后悔选择了这条路,她谈吐朴实,说感谢国家给了她这个机会。2024年,她参加活动,分享经验。最新消息,到2025年,她仍在现役,可能参与更多任务。

中国航天计划2030年前登月,是前人给后人铺好了路。

牺牲太大了!中国首个出舱女宇航员谈太空之旅:落地后路都走不了


参考资料:

1、从 “一人一天” 到 “半年驻留”,航天员们如何应对失重挑战? 上观新闻 2025-06-24

2、探访神九女航天员刘洋王亚平 揭秘少为人知的成长故事 解放日报 2012-06-13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