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 年,当年提出武汉“封城”举措的李兰娟院士,为国家立下了卓越功勋,可谁都没料到,这位在医学界威望极高的专家,竟是靠着自学中医,才有了后来声名远扬的院士之名!
2020年那场突如其来的疫情,全国上下都捏了把汗。武汉街头人流涌动,眼看病毒就要借春运大肆传播,这时候,一位七十多岁的老人站了出来,直言不讳地说,武汉得马上封城。她的建议一锤定音,救了无数人命。可谁能想到,这位李兰娟院士,早年的医学路子,竟然是从一本旧中医书自学的起步?这背后的故事,藏着多少不为人知的坚持?
说起李兰娟,大家第一印象就是2020年抗疫一线的那位硬核专家。那年1月18日,她作为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成员,火速赶到武汉。刚到就直奔医院,实地摸底情况。病例数据摆在眼前,新增数字一天天往上蹿,她结合多年传染病经验,判断病毒传播力强,社区隐匿传播风险大。1月20日,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她汇报病毒特点,建议加强隔离防控。两天后,1月22日,她正式向上级提交报告,强调武汉必须严格封城,切断人员流动,否则疫情会失控。报告一递上去,国务院迅速采纳,1月23日零时起,武汉公共交通停运,机场高铁关闭,出城通道封死。
李兰娟的这份果敢,可不是凭空而来。她的根基扎在基层,早年经历让她对医学有股子韧劲。1947年9月13日,她出生在浙江绍兴柯桥区夏履镇夏履桥村,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村家庭。那时候,村里医疗条件差,小病小痛就得硬扛。她初中毕业后,家里穷,学业中断,只能留在村里干农活。但她没闲着,从针灸基础入手,自学中医知识。买来几本旧书,边干活边啃,认穴位、辨草药,跟着当地老中医学手艺。很快,她就当起了赤脚医生,帮乡亲治些常见病。
1966年高中毕业,她本有机会去当老师,却选择继续在乡村钻研中医。几年下来,积累了不少经验。1970年,组织推荐她到浙江医科大学学西医。她抓紧机会,系统学解剖生理这些知识,但中医没丢。课余时间,总捧着《本草纲目》研究,怎么把中药和西药结合起来用。1973年大学毕业,她分到浙江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从基层医生干起,专攻传染病领域。
在医院这些年,李兰娟的贡献越来越亮眼。她重点搞传染病研究,开发了李氏人工肝技术。这玩意儿是体外血液净化系统,专治重症肝炎,能清除毒素,帮患者稳住器官功能。技术从1986年起步,历经多年攻关,解决了出血和低血压难题,救了不少命。这里面,中医的调理理念起了大作用,西医精准干预加中医整体观,两头合璧,效果拔群。2003年非典疫情,她冲在救治前线,积累了宝贵数据。2013年H7N9禽流感,又带头研究防控,摸清了病毒传播规律。
回到2020年那场仗,李兰娟在武汉没少出力。她带队进驻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东院区,负责重症救治。团队来自全国各地,她协调资源,确保设备和药品跟上。除了封城建议,她还推人工肝技术用在新冠重症患者身上,清除炎症因子,帮肺部恢复。同时,结合中药方案,中西医并进,用些中药调免疫系统。结果呢,患者死亡率降到5%左右。这不光是技术活儿,还体现了中医在现代防疫里的价值。整个过程,她坚守了58天,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年纪不小了,但干劲儿足。3月31日,医疗队撤离时,武汉疫情已稳住,她的模式为全国防控提供了样本。
李兰娟的自学中医,这事儿说来接地气。那时候农村条件苦,她靠一本本旧书和实践,硬是摸出门道。做赤脚医生时,帮人看病不收钱,乡亲们信她,就是因为她懂行。大学后,她没忘本,把中医整体观带进西医研究。传染病防治,本来就讲究防重于治,中医的调养思路正对路子。2005年,她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这荣誉里,自学中医的份儿不小。没有那份基层积累,她在疫情中提不出那么实打实的方案。
在党的领导下,我国医疗体系越来越完善,像李兰娟这样的专家,就是骨干力量。她常说,医生得学好中医精髓,用到实际工作中。这话听着朴实,却道出了中西医结合的真谛。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