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会再次回到中国,我永远不会忘记你,请相信我!”13岁离开中国时,美国姑娘牧琳爱说出这样的话。

时光悠悠70载,这位迟暮老人不忘年少誓言,变卖所有家产只身来到山东聊城,与过往相拥。

拿出珍藏多年的照片,牧琳爱记忆中的人已经不在,但她在山东孩子的身上,看见了当年好友的影子。

这位老人有着怎样的过往?她又是如何成为山东“慈善之星”的呢?本期子牙童趣人物纪就讲讲,以外国人的身份,成为感动中国候选人的牧琳爱。

(一)

牧琳爱是一个地地道道的美国人,父母在上个世纪作为传教士来到中国,之后便一直在山东聊城定居。1917年,牧琳爱在山东出生。

上个世纪的中国被动荡与苦难包裹着前行,有的人衣不蔽体、食不果腹,整日承受着动乱带来的心灵与身体的双重打击。

小琳爱自小见到了太多流离失所的人,是以她十分讨厌战争。作为传教士的父亲经常会去往附近的村庄开导他人。这一路的见闻总会令他痛心。

他会给这些困苦中的人们送去药和食物,会告诉对方希望总在未来等候。小小的牧琳爱被父亲感染,总认为自己应该为这些人群出一份力。

小姑娘曾掏出过身上所有的零花钱给面黄肌瘦的孩子,也会将家里好不容易才买到的糖果分享给附近的小朋友。但这个女孩的玩伴并不多。

牧琳爱的母亲不喜欢附近的孩子,因为在温饱线上挣扎的小朋友大多没有精力顾及卫生情况,从而导致疾病频发。

牧琳爱的兄弟就是因为传染病去世的。因此母亲对牧琳爱的管控格外严格。

可即使有母亲的耳提面命,小姑娘还是交到了好朋友周仁杰。周仁杰很喜欢画画,还经常将自己的画送给牧琳爱。

周仁杰笔下的画面总是十分美好,有成片的花海,也有美丽的田园。每每看到,牧琳爱总会觉得未来充满希望。

她认为好友身上有着中国人身上最宝贵的品质——善良、质朴、勤劳,如果生在有条件的家庭,定会有所出息。

父亲经常会对小牧琳爱说,这里的人们生活得太苦了,如果你以后长大有机会,一定要回来帮帮他们。可能父亲早就意识到,他们没办法永远生活在中国。

在牧琳爱13岁的这一年,父亲牧鸿恩的传教工作结束,他们回到了美国。离别之际,牧琳爱的好友纷纷前来相送,周仁杰也在其中。

离别时,牧琳爱许下了诺言:我永远不会忘记这里的一切,我一定会回来的,请相信我。

她决定要向父亲说的那样,长大后回来帮助这里的人们。诺言已经说出口,但回来又岂是易事。

(二)

不知不觉中小姑娘已经长成了大姑娘。大学期间,她选择了护理专业,希望将来的自己可以用医术帮到远方的中国朋友。

生活进展顺利,爱情也如期而来。牧琳爱在大学期间遇到了埃德温,这是她想要共度一生的人。

情到浓时,牧琳爱曾说过自己年少时的梦想,她喜欢中国,希望结婚以后能在中国定居。这让从小生活在美国的埃德温难以接受。

多次意见相左后,埃德温表示,如果恋人坚决要去中国,那么他们只能就此分开。不被理解的牧琳爱十分痛苦,但控制不住感情的流露,她最终选择妥协。

1941年,牧琳爱与埃德温在美国结婚。此后多年,她在家庭与事业中打转,有了几个孩子,也从主任成为了医院院长。

但生活中的经历怎么也没能让她遗忘中国,她内心依旧想要到中国去。可在结婚的几十年间,她只要提到此事,丈夫就会拒绝。

牧琳爱是一个十分有耐心的人,她想要为内心的渴望作出一些行动。终于,她迎来了自己退休的日子。

没了工作上的牵绊,牧琳爱再次提出要去中国,令人开心的是,这一次丈夫欣然同意。

再次踏上故乡的土地,牧琳爱和丈夫一起游历名山大川,体会风土人情。其家人都认为牧琳爱的故土情已经了结,但只有她自己知道这才刚刚开始。

1998年,丈夫埃德温逝世。度过一段悲痛期,牧琳爱果断变卖了所有家产,独自一人回到中国。她想要在中国定居,此后再不离开。81岁,牧琳爱在山东聊城阳谷县的刘庙村住了下来。

为了生活方便,当地部门给老人配了一位翻译,并在其家中添置了家用电器等物件。尽管工作人员说这些东西都是免费的,但牧琳爱仍坚持付清费用,并付给翻译工资。

她说自己是来中国扎根的,不是来旅游的。如果自己的到来会给他人添麻烦,那将是她的遗憾。

村里的人对这位外国老太太的到来感到十分惊讶,但牧琳爱却没有一点不适应。

下地种菜、修建花园,她喜欢在饭后骑着三轮车和大家打招呼,村里的每位村民都感受过牧琳爱的热情。

孩子们喜欢去这位老人家中玩耍,因为那里有许多玩具和一座会自动出水的假山;老人喜欢去牧琳爱家中串门,因为那里鲜花遍地,永远敞开大门、热情好客。

(三)

自从定居下来,牧琳爱就开始了自己的慈善义举。她本想用变卖的家产为当地建一所希望小学,让孩子的童年不缺教育。

但详细打听后,她了解到当地已经有了一所小学,牧琳爱成了小学中的一位教师。

知道学校没有微机室,她便在征得当地负责人的同意后,自己出资3万美元为学生连通了网上世界。

每天骑着三轮车去学校教老师,把老师教会了再教学生。而此后的3年里,她还先后捐赠了2万美元用于学校的游乐设施建设,和教学用具的购买上。

老人还自费给学校购买了许多图书报刊用来丰富孩子们的课外生活。

为了感谢老人,刘庙村小学改名为中美友谊小学,牧琳爱任学校名誉校长。不仅如此,她还当起了学校的英语教师,不仅教小朋友,就连镇上的英语教师也时常过来接受培训。

牧琳爱是医护专业出身,她更加知道医疗水平对一个地方的重要性。为了提高当地卫生院的专业知识,老人经常通过自己的关系邀请海外知名教授来到聊城市开设讲座。

不仅如此,牧琳爱每周五还会骑着三轮车去市里给医院里的年轻医生讲授医护知识。

自费为村里100多位老人配眼镜,替5位老人做白内障手术。像这样修路搭桥、爱心义诊、捐资助学的好事,老人十年间不知道做了多少。

2006年,牧琳爱受邀参加中国公益事业发展大会,被评为“中华慈善大使”,她还入选了感动中国候选人行列,获得山东慈善之心称号。

2013年,牧琳爱老人与世长辞,在生命终结的时刻,她依旧想着为他人贡献,将遗体捐赠给了医疗事业。所有受过老人帮助的人都不禁泪流满面。

一场长达70年的奔赴就此画上圆满的句号。人人都说与人为善,社会美满。时刻存着一颗善心,有了善良的种子,善良之花终将会开满大地。

从牧琳爱老人身上我们看到的是大善、至善,是超越民族的善意,她让我们知道至情至善永不会被磨灭。

你怎样看待牧琳爱老人的故土情?她做的善事是否应该被夸赞?欢迎大家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