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从尧舜禹时代开始,便有关于中华民族勤俭节约的记载。《尚书》中对于大禹时期的记录就有“克勤于邦,克俭于家”这句话。

而在我们现代社会,也在提倡建设节约型社会,鼓励大家树立正确的消费观、生活观,营造崇尚节俭的良好氛围。

尚俭戒奢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华夏民族刻在骨子里的温柔。

古往今来,历朝历代的先贤前辈们为我们作出了表率,他们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一个又一个让人津津乐道的故事。

一、两汉——勤俭节约的先驱者

两汉时期可以称得上是开启华夏勤俭节约的“先驱者”!

西汉之前,春秋战国忙着割据打仗,秦朝忙着完成大一统,而平民百姓们则忙着如何在乱世中生存。

虽然崇尚节俭是中国人的本性,但在全国范围内公开推行此类活动,西汉是历史上的头一遭。

为什么西汉这么特别呢?两方面的原因:

1、统治者从春秋战国时代的先贤们留下的古籍中得出结论,要想达成“太平盛世”这个成就,就得过“紧日子”。

后世唐朝匡政巨著《群书治要》中也有类似问答,问“然而太平不复兴者,何也?”为什么太平盛世不复存在呢?作者答曰原因有二:

①.因为统治者只是凭借着自己的私心来治理国家,而不管国家的实际需要以及国民的死活;
②.因为“奢侈行而仁义废也”,即统治者们为了自己的奢侈行径而抛弃了仁义,导致人民怨声载道,最终导致国家的覆灭。

2、因为现实的需要。

西汉初期,战争并没有因为国家的成立而结束。

异性王的存在,让初生的西汉王朝面临着变成东周的危险,为了让礼崩乐坏的情况不再出现,刘邦开始一步步解决异性王。

而在这期间就牵扯到了与匈奴的战事,并发生了历史上著名的“白登之围”。

白登之围让本就并不算稳固的西汉王朝更加摇摇欲坠,为了稳固王权,刘邦和匈奴方约定,西汉以和亲的形式与匈奴建立友好关系,至此汉、匈之间开始了一段短暂的“蜜月期”。

值得一提的是,白登之围让统治者清楚认识到:现在西汉王朝还不够强大,还需要继续发展。

因此,文帝继位后,决定实行休养生息的策略,而景帝则是他的追随者以及继承者,这两位皇帝在位期间,史称“文景之治”。

所谓“文景之治”,其重要特点是“提倡节俭,严禁浪费”,而核心则是在节俭的基础上发展农业、商业,最终提高整个国家的经济。

而在提倡节约这一点上,无论是文帝还是景帝,他们都是以身作则,绝不是宽以待己严以待人。

根据《史记》记载,文帝在位期间无论是宫室还是车架都没有增加,他曾说:自己增加一辆车所需要到的钱,就已经是一户人家一年的的花费了!自己继承了先帝的宫殿,衣食无忧,已经比一般人好很多了,又怎么能花费这么多的钱去满足自己的私欲呢?

于是,文帝在宫中下令,从今以后要裁减宫中侍卫;

并且让地方的官员们不准再向中央贡献锦绣、珠宝等奢侈品;

最令人惊讶的一点是,他还下令禁止地方官员购买黄金珠玉,一经发现,以盗窃罪论处。

这些诏令下达之后,全国掀起了一股勤俭之风,从中央到地方,卷起了一股自上而下的“节约革命”。

如此一来,文帝便可有充足的资金来减免人民所要缴纳的赋税,以及发展农业与经济。

“文景之治”让西汉得到了休养生息的机会,农民的负担也大大的减轻,人民的生活开始富足起来,经济得到发展,社会安定,政权也趋于稳固。

这为汉武帝大一统时代的到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形成了“百姓无内外之徭,得息肩于田亩,天下殷富。粟至十余钱,鸣鸡吠狗,烟火万里,可谓和乐者乎”的局面。

以上是西汉时期的一场著名的“戒奢革命”,其实在东汉光武帝时期也有一场一模一样的“革命”。

刘秀即位后,有鉴于西汉后期官吏贪腐严重、官僚奢侈成风的现象,他决定整顿吏治,从他自己开始,提倡节约、躬行节俭。

为了推动这种风气在社会上发展,他还颁发诏令,奖励廉洁,并以“廉洁”作为选拔官员的一项重要内容,此即“举孝廉”。

除此之外,为了精简机构,从中央到地方,能合并的机构和职位一并被合并,一番整顿之后,全国各地的官场风气为之一变。

另外,在人民的管理上,刘秀决定实行文景时期的税务制度,即减免民众的赋税。

在经过一系列的政策变革之后,光武帝得到了“内外匪懈,百姓宽息”的称誉,这一段时间史称“光武中兴”。

从西汉和东汉这两个不同时期的政策可以看出,骄奢淫逸只会走向灭亡,而尚俭戒奢才会走向太平盛世。

二、唐宋——勤俭节约的继承者

唐朝和宋朝可以算得上是中国古代比较神奇的两个朝代了!

前者是出了名的繁荣强盛,“天可汗”的名号震慑外族,“万国来朝”的盛况更是奠定了大唐盛世在中国历史上地位。

不过后者就要矛盾多了,不可否认,两宋时期的军事存在十分严重的问题,“重文抑武”的原则致使两宋的兵力远不如外敌。

但尽管如此,宋朝的商品经济却是前所未有的发达,甚至超越了唐朝。因此,在经济方面宋朝绝对可以挺直自己的腰板。

不过纵使如此,这两个朝代在勤俭节约上的表现一点也不输于前朝。

先说唐朝,因为有隋炀帝的前车之鉴,经历过隋唐战乱的李世民便曾说过:

曾经京城有无数珍宝美人,但隋炀帝却丝毫不珍惜、不满足,仍然不断地东征西讨,最终导致了穷兵黩武的局面,致使百姓们苦不堪言;而杨广他不仅不反思,反而愈演愈烈,骄奢淫逸,不顾民众而只关心自己,最终造成了自己的灭亡。

所以,李世民认为,当皇帝就绝不能沉浸在私欲当中。

《贞观政要》中曾经记载过一个故事,就很好地阐述了太宗的治国想法。

说在贞观九年的时候,太宗对身边的侍卫说,自古以来,帝王们凡是想要大兴土木的,都要顺应民心,你看那大禹,为了治水曾经凿九山、通九江,耗费的人力财力无法估计,但没有一个人反对、抱怨,这便是民心所向。

秦始皇想要建造宫殿,却遭到了全天下的唾骂,为什么?因为那不是民心之所向的。

因此,作为帝王,想要治理好一个国家就不要只想着自己的私欲,就像他,他也想建造新的宫殿,但想想隋炀帝和秦始皇的教训,他便熄了这个心思,还说哪怕以后要露宿野外,也绝不做这等劳民伤财的事。

太宗的行为让人动容,而且他还将这种理念传授给自己的儿子,在《帝范》中曾记载,李世民晚年的时候对太子李治说过:

“夫君者,俭以养性,静以修身。俭则人不劳,静则下不扰。人劳则怨起,下扰则政乖。”

在太宗这种思想的影响下,贞观年间举国上下都呈现出一种尚俭的风气。

而对于宋朝的统治者们来说,勤俭节约更像是一种刻在DNA里的东西,节俭不是由后期学来的,而是一种天生的品质。

赵匡胤刚建国时就不用说了,整个皇宫伺候的太监宫女总共也不过300余人,但就连这300人他也嫌多,后来还把一大半的人给遣散出宫。

皇宫里用的物品不是前朝留下来的,就是用的最便宜的东西,好好一个皇宫,愣是比普通官员的府邸还要寒酸。

另外,赵匡胤自己省着过也就算了,他还不“放过”他的儿女和大臣们。

相传,赵匡胤的女儿永庆公主有一天穿了件华丽的衣服以及戴了一支贵重的朱钗,他看到后二话不说就让公主换了。

公主不解,问为什么?

赵匡胤就说:因为你是公主,如果你穿得这么华丽被其他人看见,大家就会争相效仿,奢侈之风便会盛行。而且那朱钗上有翠羽,如果被其他人看到了,大家都想要一支“永庆公主戴过的朱钗”,便会对翠鸟造成大规模杀害,于心何忍?

于是,永庆公主便听他的话换了衣裳、摘了朱钗。

值得一提的是,别的朝代的帝王虽然提倡节约,却也大多只停留在行为上,但宋朝却是将“节约”二字编成了一条实打实的制度。

从吃饭到穿衣、从工作到生活设立了准确、详细的条例,令人瞠目的同时,也不得不佩服宋朝的统治者们,不说别的,他们是真的将“节约”二字刻进了DNA里。

三、明清——勤俭节约的收尾者

唐宋之后,明朝的朱元璋和清朝的雍正帝将“勤俭节约”四字进行发扬光大。

前者本身就是出身贫寒,哪怕是当了皇帝,念念不忘的还是当年那口“珍珠翡翠白玉汤”。

后者就更不用说了,康熙晚年好大喜功,贪官横行。他一撒手,雍正便继承了一个国库空虚的大清王朝。

为了充盈国库,雍正主要从两方面“捞钱”:一是自己这边,二是别人那边。

第一点就容易理解了,无非就是省着过日子,但他不仅要自己省,就连他那些妃子们也得跟着一起省,除了一些必要的生活用品,想要奢侈品几乎是不可能的。

至于后者就耐人寻味多了,众所周知,雍正有一个别名叫“抄家皇帝”,康熙年间留下的贪官污吏,几乎被雍正抄了个遍,国库中一大半的白银都是这些官员“贡献”出来的。

可惜,无论是朱元璋还是雍正,他们的继承者都不算好。

永乐帝虽然是一代明君,但自他之后却属实不怎么样;而乾隆更是好大喜功,雍正用13年殚精竭虑辛辛苦苦攒下的钱,被自己的儿子挥霍一空,其后的统治者不提也罢。

结语

“君子以俭德辟难,不可荣以禄”,作为中华民族一种优秀传统美德,勤俭节约不仅仅出现在古代。

在现代社会,也在提倡建设节约型社会,鼓励大家树立正确的消费观、生活观,营造崇尚节俭的良好氛围。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