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不仅是晚清中兴第一名臣,而且是一位实现儒家传统人生理想“三不朽”事业的完人。后人撰有对联“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为师为将为相一完人”,对其进行高度赞誉。 虽然曾国藩的人生最终在人格修为、学问与功绩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他早年由于“死读书”致使志学之路并不顺利,甚至还有很多“黑历史”。

直到他三十岁意识到自己的不足,通过坚持写日记来自责自讼,最终在学业上日日精进,在立德中完善人格,在为人为官上体现出强大的精神感召力,成为时人推崇的末世圣人。 那么,曾国藩在三十岁之前有怎样暗而不明的人生?又为何能在三十岁时幡然醒悟,靠写日记改变自己,最终实现圣王合一的人生追求?现在让我们带着好奇去了解他的黑白人生。 三十岁之前:科举之路上的小镇做题家 曾国藩原名子城,由于他的会试座师、后来成为他政治上“靠山“的穆彰阿觉得这个名字鄙俗,遂用辈名国藩,寓为“国之藩篱”之意。

清嘉庆十六年(公元1811年),曾国藩降生在湖南长沙湘乡的一个小山村,他一生的起点就是从这个远离全国政治文化中心、思想十分封闭保守的地方开始的。 曾国藩的家族历代务农,是寒门冷籍出身。他后来在其诗文中叙述道:“吾曾氏家世微薄,自明以来,无以学业发名者”。 同时他的祖父曾玉屏因对自己早年失学,而未能搏取功名深以为耻,所以开始让子孙进入私塾读书,出去拜师求学,从此曾氏家族走上了耕读世家的道路。

曾国藩五岁受学于庭,开始识字,六岁进入私塾读书,七岁起转随父亲跟读,十四岁起便随父亲曾麟书参加童子试。 但少年曾国藩似乎文运不佳,命运捉弄让他在应试中连续败北。1832年,他再次随父参加县城童试,这次主考竟责其“文理欠通”,以梗生注册,这被他视为人生第一次大辱。 从这个例子中可以看出曾国藩生性钝拙,因此后来虽然他积苦力学依然累困于考场,科考之中多次处于拂逆之中,遭受奇耻大辱。

据记载曾国藩七次才考中秀才,三考进士28岁才得以如愿。落榜期间曾国藩并不因此而气馁,反而以更高的热忱投入到八股制艺的强化训练,成了名副其实的“小镇做题家”。 曾国藩早年不仅读书天分不高,而且是个愤怒青年,性格傲慢而愤世嫉俗,做事古板而自负清高,整天一副“唯我正确,其他人都不争气”的神气。 早年这种愤青式性格也使得他处处碰壁,动辄得咎。不光对同僚,甚至对自己的兄弟也处处批评教育,弄得他的兄弟去北京投奔他都待不下去,无奈只能返乡。

28岁考中进士,29岁入翰林开始京官生活,这段中年出仕的政治经历中,由于待人处事处处受挫,使得曾国藩时常感到沮丧、抑郁。不免吟出“宦海情怀蝉翼薄”的伤感诗句。 但他终究是一个重视修养、严于律己之人。于是开始积极与京中同事、湖南老乡等学界、政界的显要人士结交往来,也正是这期间,曾国藩结识理学大师倭仁,并向他请教修身之道。

倭仁向他提出“研几功夫最要紧,要写日课“,这对曾国藩思想成熟,待人处事原则有重要影响。为了将倭仁的指教付诸实施,曾国藩制定了修身养性课表,其中就包括写日记。 三十岁之后:成为大儒圣贤之路上的“微博控” 三十岁这年,曾国藩在理学大师的指引下立下学做圣人之志,虽常以蠢人自视,却以圣贤匡己,发愿“不为圣贤,便为禽兽”。

故而他十分重视自我修身养性之术,天天要求以儒家道德自省的要求监视自己,教训自己。为此,他每天将自己的意念和行事以楷书写在日记上,以便随时检点和克制之需。 曾国藩为了自己能坚持每天写日记,便把自己的日记抄送给朋友、老师传阅来形成外界监督的力量,相当于现在的发微博,并且恳求每个人做点评,于己反躬自省,于人以求激励。 至此,写日记成为曾国藩一天中的必修课,一直维持终生没变,靠着这种记日记的习惯,和“每日三省吾身”的精神,使他在思想智慧和事业中,得到了一天天进步。

曾国藩的日记记录了自己日常读书应酬生活,不仅见证曾国藩读书和做学问的道路,同时也是一面镜子时时映射其日常生活状态,及时反省、深思及调整,可谓是一部反省史。 终生反思近于圣,最终,曾国藩通过写日记这一重要的自修方式,成为晚清一代理学名臣,实现了三不朽这一儒家“内圣外王”的最高理想追求。 对时人和后世的影响 曾国藩是中国历史上颇具争议的人物,有的评价说他是旷代圣相;另一种完全不同的评价说他是镇压农民起义的刽子手、天津教案的叛国贼。真可谓“誉之则圣相,讥之则为元凶”。

同时他在中国近代历史上也是颇有影响的大儒,他是桐城学派盟主,清代儒宗,在清代士林中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地位。 纵观曾国藩的黑白人生,他持重的品性、非凡的学识和独特的治术,无不被世人学习和借鉴,从李鸿章到蒋介石,均对其推崇备至。 可见,如果撇开阶级的因素和时代的局限性,曾国藩真正影响时人和后世的,不是他显赫战功,也不是因为万里封侯,而是他的思想和智慧。

而他一生所写的日记,正是他阐释思想和传播智慧的重要方式,集中体现了他大量的精神财富,对时人和后世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因此说他靠写日记最终被封为儒家圣贤。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