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是是我国千万莘莘学子改变命运的好办法,普通人可以凭此考上理想的大学,学习更多的知识。

在古代历史上,同样存在着通过考试选拔人才方法,这便是科举制度,是无数古代贫寒学子走上仕途的唯一方法。

曾经有无数的古代学子,为了考上科举终其一生,最后考的头发都白了,也没有考取到任何功名。

但是有一个省份却频频出现状元,历史上共有500多名状元,其中有200多名都出现在这里,甚至还出现过殿试中的榜眼、探花和状元三人,都来自这个省的情况。

科举制起源于隋朝,发展于唐宋,兴盛于明清,最后在清朝被废除。

在最初的时候,选出贤能的方法还是禅让制,但这种方法只存在于首领之间。夏商周时期,官员的官位是父继子承。

后来到了秦朝,开始实行军功制,在战场的功劳越大,便能获取更高的职位,在此之外,还有保举制。

通常是一个职位高的人,担保另外一个职位比较低的人,如果被担保的人出现问题,或者犯罪,那么保举人也要承担责任。

和现在的担保贷款十分相似,如果欠债人还不了钱,那么很可能需要担保人去还这个钱。

后面出现的察举制,由地方官员对区域内的人才进行举荐,并上报给上级,最后经过考核再任命官职。

这种方法可以让更加了解本地情况的官员,不论出身的选拔各类人才,并且最后的人才任命,依旧把持在皇帝手中,更加有利于中央集权。

但这种方法存在着明显的弊端,后期逐渐被一些门阀贵族控制,造成选上来的人可能大字都不识一个,而真正的人才依旧民间,变相成为了之前的世袭制。

还有一种征辟制,即皇帝公开向社会征集人才叫“征”,其他官员则称为“辟”,一般只有非常有名气的人才能被征集。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同样会让一些贵族吸纳更多的人才,从而威胁皇权。

而科举制的出现,给了更多出身苦寒、低下之人机会,对人才的筛选范围更加广阔。而这也同样是为了削弱和打压各大门阀实力。

从选人角度看,只要设置好科举的内容,很多人便会为了争抢机会,努力的学习知识,选出来的人,都愿意在这条路上一直走下去。

对比之前的那些选人方式,科举制还打破了贵族和大门阀对政治的垄断,以及官员世袭制的传统。

另外科举的一大弊端,是对那时读书人的一种思想禁锢。

明朝时期形成的八股文便是其中的一种,这种文章对格式要求十分严格,且晦涩难懂,没有任何实用价值。

隋文帝在即位后,为了巩固政权,加强统治,改变朝野被各大门阀控制的场面,决心推行科举制。

曾经被垄断的上升路径,回到了普通人的手中,可以说隋文帝给了那时的天下学子,一个较为公平的竞争环境。

在顶峰时期,科举已经有了较为完整的流程,分为童试、院试、乡试、会试和殿试。但很多仍然终其一生,也不过是过了童试,被人称作童生。

在成为童生后,才能继续院试,如果通过考试,便能与普通的人区别开,享受到更好的待遇,甚至国家还会供给衣食,见到官员不必下跪。

之后的乡试会延期长到每三年一次,其中的第一名叫解元,这个时候便能被人称为举人,已经具备了做官的资格。

后面会试更加艰难,每年只有大约二三百人被录取被人称为,而可以参加的自然是各省的举人。会试同样是每三年一次,考出来的人叫做贡士,第一名叫做会元。

之后便是皇帝亲自殿试,考题则是由内阁大臣拟定,每个参加殿试的考生都不会落榜,只是排一下名次,从第三到第一名分别是探花、榜眼、状元。

所以每年选出来的状元,都已说是万里挑一,从科举制度确立到最后的废除,中间也才出过592名状元。

而出状元的地方,又于地理特征有着较为明显的关系,有些地方甚至上百年都不会出现一个状元。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在登基后的第一次科举会试,出现了著名的南北榜案,会试中落榜的均为北方学子,反映出了那时北方常年遭受战乱,经济上不如北方的情况。

后来朱元璋又亲自试问,特意开设北榜,录取了北方学子六十一人,让北方学子又被录入。

而在南方的福建省,则是经常出状元,历朝历代的状元中,有大概三分之一都是这里出的,因此还被称为“学霸省”。而福建省中最厉害的还属于莆田县,曾经出过1400多名进士。

还在明清时期,出现过“一榜三鼎甲”、“三科三状元”,分别是前三名全是福建人,以及连续三年都由福建人夺得状元。

在那个一场小小的天灾,就能摧毁一个家庭,且没有科举制度的时代,穷人读书几乎不会有任何回报,甚至远没有辛苦劳作挣的钱多。

而科举制度出来后才,彻底将普通人这种想法改变,如果经常读书,哪怕没有考上状元,考上个举人,或者是秀才,也远远比普通人强太多,还能写道族谱上光宗耀祖。

所以很多人开始用十年寒窗苦读,博弈一下这彻底改变命运的机会,这股风气自然席卷全国,甚至后来还出现了“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诗句。

福建省自然被这股风气卷入其中,而之所以能出这么多状元,还与历朝历代的发展脱不开干系。自古以来中国的北方边境经常遭到游牧民族入侵,可谓是战火连天。

能活下去吃饱饭,已经很不错了,读书的事情自然会遭到耽搁,所以很多有钱的大门阀,都将家迁往南方。

而反观南方,虽然会常年面临水患威胁,但总体上因为各种便利的交通,非常适合漕运,并且临近沿海,非常有利于进行商品的交换,经济上还是要优于北方。

不少福建人都从贸易中获利,有了些积蓄,有能力供家中的孩子读书,并给他们提供考试和赶路用的盘缠。

并且古代的福建省,还十分重视教育,并不会因为对方出身贫穷,就会刻意打压他们的上升路径。这些因素综合起来,所以福建省的状元才这么多。

其实科举制度除了影响中国外,还影响了中国周围的国家,以及远在欧洲的英国,他们或是借此开启了开启了科举制度,或是据此制度进行改编,公开的选拔官员。

虽然随着时代的发展,科举制度已经湮没在历史的洪流,但其在封建王朝中,起到维护统治,和发展文化的作用,依然不可小觑。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