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5月17日电 题:教育与旅游融合——中国研学旅行热潮持续高涨

  新华社记者张云龙

  立夏之后,暑气渐显,在孔子的故乡山东曲阜,日最高气温已升至30摄氏度以上。在文化旅游度假区“尼山圣境”导学孔令梅看来,夏季来临意味着景区开始进入研学旺季。

  “导学”兼有“导游”“讲师”之意。在尼山圣境的“大学堂”,以“仁、义、礼、智、信”分别命名的五厅气势恢宏,彩绘、木雕、藻井等精致典雅。孔令梅为来自各地的研学团队讲解这五厅的特点,引导学员从建筑和艺术语言中感悟儒家智慧,走进古圣先贤的精神世界。

  游客在“尼山圣境”景区大学堂礼厅参观。新华社记者 王毓国 摄

  研学旅行作为一种“教育+旅游”的新模式,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向户外,开展体验式教育和研究性学习,受到中小学生和家长欢迎。当下,中国的研学旅行热潮持续高涨。专家指出,这有利于推动素质教育,亦为文旅消费注入新动力,推动教育与旅游的双赢发展。

  随着国内文旅消费回暖,研学旅行迅速升温。以曲阜为例,当地文物局数据显示,2024年1月1日至5月12日“三孔”景区——孔庙、孔府、孔林,共接待游客367.9万人次,与2023年同期相比增长13.9%。尼山圣境运营方提供的数据显示,该景区2023年接待研学游人次37.58万,较2019年增长73%。

  曲阜孔庙原藏汉魏碑刻负有盛名。“通过今天的拓片制作体验,我了解到中国书法历史,学习了非遗拓片技艺,还亲手制作了一幅‘金榜题名’的拓片,要带回家激励自己好好学习。”一名来自青岛的小学生“五一”假期在此研学时说道。

  全国旅游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旅游国际标准化专家委员胡咏君认为,在研学旅行中,学生可以领略名山大川、了解历史变迁、感受文化瑰宝,在满足求知欲同时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熏陶。

  在曲阜以西约2400公里,河西走廊的西端,静卧于大漠戈壁之中的敦煌莫高窟仿如一盏丝绸之路上的明灯,照亮了千年的文明交融。这里的壁画、塑像等艺术之美令人惊叹。

img src="http://p9.img.360kuai.com/t014385b828539faa3c.jpg">
  这是2024年1月22日拍摄的甘肃敦煌莫高窟。新华社记者 马希平 摄

  敦煌研究院依托世界文化遗产莫高窟和学术资源打造“莫高学堂”研学品牌,根据敦煌石窟艺术和壁画修复、草方格治沙等相关保护利用技术的特点开发出10余个研学体验课程。2023年,其研学产品体验人数达3.08万人次。

  敦煌研究院文化弘扬部副部长、莫高学堂负责人柴启林说,研学项目旨在让青少年学习、传承敦煌文化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而达到“传千年敦煌艺术芬芳,承历史不朽动人流光”的目标。

  在中国东南沿海,位于福建省福州市马尾区的中国船政文化博物馆亦是研学旅行的热门目的地。19世纪60年代起,清政府在马尾创办船政,一个由造船工厂、船政学堂和福建水师构成的海军系统,在此逐步建立起来。这里成为中国近代造船工业的发祥地、中国近代海军的摇篮。

mg src="http://p9.img.360kuai.com/t01ed9cab4c2356f616.jpg">
  2月12日,游客在中国船政文化城核心区内的中国船政文化博物馆前游玩。新华社记者 林善传 摄

  “船政是近代中国人民探索复兴之路的重要实践。”马尾船政文化研究会会长陈悦指出,中国船政文化博物馆的研学项目始终以“爱国、科学、创新、图强”的船政精神为文化内涵,“尤其注重文化自信的塑造和自强精神的培育”。

  陈悦介绍,除专注船政历史的主题研学课程外,博物馆也在根据船政造舰和开启中国航空业的历史,设计古今船文化、航空等“亚主题”课程。

  “在某种意义上,研学旅行成为渴望新知的学生与传统文化资源之间的双向奔赴,市场前景广阔。”胡咏君说。文化和旅游部发布的数据显示,2023年国内出游人次48.91亿,较前一年增长93.3%。(参与采写:张昕怡、张玉洁、许雪毅)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