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形机器人不是新鲜事物。早在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就有企业立项、研发,并给出概念机型;后来,受限于成本、场景和技术,没有得到全面普及。

当下,人形机器人能够“翻红”,主要是AI赋能。大数据模型加持,人形机器人技术迭代明显提速,“自主+独立”完成工作,正在变成可能。人形机器人已进入产业化落地阶段,智能制造尤其是汽车制造领域或将成为首个大规模应用的领域。

国内主机厂开始探索人形机器人应用

在合肥蔚来汽车工厂,来自优必选的工业版人形机器人Walker S正在接受“实训”。身高1.7米的机械“员工”在检查完车门锁、安全带和车灯盖板后,走到车头前,极为轻柔地给新车贴上车标。而在广汽埃安第一智造中心,人形机器人则可以独立完成安装前车灯的工作。目前,生产线正在探索新技术的应用,有成功,也有不尽如人意之处。“目前来看,人形机器人进展比较顺利。”广汽埃安总装车间高级经理张自初表示。

目前,在汽车生产线上,人形机器人可操作的工序还比较少,场景受限。主要原因有二:一是人形机器人对操作空间要求比较大,这意味着,与座舱相关的工序就被排除在外。二是人形机器人硬件——尤其是传感器算法算力——有上限,不足以支撑步骤比较多的操作。然而,变化显而易见,人形机器人加上其他先进设备导入,今年内,广汽埃安第一智造中心总装车间自动化率有望从25%提升到30%,进一步巩固其全球“灯塔工厂”的领先优势。

“人形机器人进入工厂做实训,不是简单地把机器人派到工厂,它就能自己干活。这背后需要很多技术的融合探索,首先其要与工厂智能化系统进行连接,实现与生产线实时、无缝的传输。”优必选首席品牌官谭旻接受记者采访时透露。他进一步举例说明,工厂的系统把工作指令实时发布给人形机器人。接到指令后,它能马上去执行。同时也利用人形机器人搭载的视觉传感器,对车辆外观进行采集,利用深度学习等AI技术对图像进行质量判断,实现整车检查的功能。

人形机器人进汽车厂打工靠谱吗

“短期内,人形机器人进汽车厂打工是可以探索的。”深度科技研究院院长张孝荣告诉记者,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场景的不断扩大,人形机器人在汽车厂中的应用将会越来越广泛。可以预期的变化包括:生产效率的提高、生产成本的降低、产品质量和一致性的提高、生产安全性的提高等。同时,人形机器人在汽车厂中的应用也将带动相关产业链的发展,如机器人技术、人工智能技术、传感器技术等。

天使投资人、资深人工智能专家郭涛坦言,汽车制造商通常拥有较高的自动化水平和对新技术的接受度,这使得它们成为人形机器人落地的理想场所。汽车厂商对于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以及保持竞争力的需求驱使它们探索新的技术解决方案。同时,汽车制造业的规模和全球分布也为人形机器人的推广提供了广阔的平台。

那么,离规模化量产还有多久?谭旻分析称,当人形机器人跑通工厂的智能化生产系统,进行了一系列任务效能、成功率相关的验证后,才会进入下一个阶段,即实现小规模量产。

短时间还做不到“降本增效”

在汽车工业大生产中,短时间内,人形机器人的生产效率还比较低,比人类低。由于人形机器人出现,生产线工人需要调整自己的节奏、流程和强度,以适应人形机器人,其所带来的成本增加要高于其所产生的效益价值。

长远来看,这是一个好的开始。一方面,人形机器人能够大幅提升汽车总装车间的自动化率。汽车四大工艺当中,“总装”是短板,行业自动化率通常在25%左右,这还是导入大量传统机器人得到的结果。再往上,就必须“人形机器人”参与。另外一方面,人形机器人动作标准,确定性高,能提升产品一致性、产品合格率和产品品质。此外,人形机器人不用休息,可以一周七天、一天24小时不间断工作,增加产能,扩大规模,从而降低成本。

张自初表示,在汽车生产线上,人形机器人替代人,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反复的调校、磨合、测试和匹配,中间也可能出现一些反复。可以预见,汽车生产线的工人会越来越少。具体到每个产线工人,需要掌握的技能越来越多,产出值也越来越高。

文/张露 周伟力

编辑/倪家宁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