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像当年的 VR、元宇宙、比特币区块链等概念一样,在「AI 大模型元年」,AI 也理所当然的成为了科技领域的「碰瓷胜地」。从前几年的「AI 助手」到后来的「AI 手机」「AI PC」,再到现在的「AI 终端」,科技数码行业已经将 AI 概念运用的炉火纯青,趁热打铁推出了各式各样的「原生 AI 设备」,立志要重现 AI 时代的 iPhone 时刻。
不过从近期的新闻来看,这些所谓的「原生 AI 设备」的市场评价,似乎与他们的最初的设想出现了些许偏差。
图片来源:雷科技
比如在 MWC24 上引得众人留步,被认为是 AI 设备 2.0 的 AI Pin,在首批评测解禁后就被认为是 AI 时代特有的「美丽废物」:
《连线》吐槽了 AI Pin 实在没有什么用途,回答结果也往往让人失望;The Verge 明确表示 AI Pin 没有任何值得推荐购买的理由;WSJ 记者 Joanna Stern 吐槽了严重的发热问题,以及激光投射在户外的不可用;彭博社记者 Mark Gurman 更直接表示 AI Pin 让他更相信这些所谓的 AI 设备不会取代智能手机……
几乎没有一家媒体认为 AI Pin 是一款值得购买的产品。在 MWC24 上简单体验 Ai Pin 后,小雷也认为 AI Pin 就像一个「屏幕坏掉的智能手表」。
如果说 AI Pin 纯语音交互的方式还给「原生 AI 设备」留了最后一丝颜面,那 Rabbit R1 的表现,则是把「原生 AI 设备」的脸丢的干干净净。
图片来源:Rabbit
不同于没有屏幕的 AI Pin,Rabbit R1 保留了屏幕和物理按键和 SIM 卡插槽,相比起激进的 AI Pin,Rabbit R1 更像是一台正经的手机。事实上,Rabbit R1 确实和 Android 手机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有好事者放出了 Rabbit R1 的「启动器」的安装包,文件格式不出意外还真是大家熟悉的「.APK」,可以直接安装、运行在 Android 手机上,甚至连云服务都能正常访问。
当然了,Rabbit 方面第一时间出来反驳,称「Rabbit R1 不是 Android 应用程序,Rabbit OS 和 LAM 运行于云端,并对 AOSP 及底层固件进行了非常具体的修改,因此一个没有正确操作系统和云端端点的本地非法 APK 将无法访问我们的服务。Rabbit OS 是为 R1 定制的,我们不支持第三方客户端」,并后知后觉地封禁了移植启动器加入服务器的权限。
图片来源:雷科技
很显然,这套「基于 AOSP 底层自研,不是 Android 套壳」的说法没能说服吃瓜网民们。在 X 和 Reddit 上,我们能轻松找到大量关于 Rabbit R1 的负面评价,称「Android 内核不配称作原生 AI 设备。」
但是否是「原生 Android 设备」,真的那么重要吗?
套壳 Android 也能做好 AI
在讨论 AI 设备时,常常出现一种误解,即 AI 的有效性和其「原生」状态有直接关联。然而,即便是基于 Android 套壳的系统,只要其 AI 集成得当,同样能够有效地服务于用户,甚至在某些方面表现出色。
首先,我们需要认识到,AI 的核心价值在于其能够处理和简化任务,提升用户体验,而非其底层系统是否为完全原创。Android 平台因其开放性,已经发展出强大的生态系统,拥有广泛的开发工具和资源库,这为 AI 的集成提供了丰富的基础。
其次,AI 的集成并不必然要求底层系统的彻底创新。即使是「套壳」的 Android 系统,只要对 AI 功能进行了优化和定制,就能够有效地利用 Android 的现有优势,如稳定的操作系统环境、丰富的应用生态和成熟的开发框架。通过这些优势,开发者可以更专注于 AI 功能的实现,而非底层系统的搭建,从而加速 AI 功能的市场推广和应用普及。
图片来源:Rabbit
更不用说对 Android 系统进行「套壳」并集成 AI,可以降低硬件成本和开发难度。这使得中小企业甚至初创公司也能进入 AI 市场,增加行业的多样性和竞争力。
在理想的情况下,AI 通过简化用户与应用间的交互,确实可以显著提高操作效率和体验。例如,通过 AI,用户只需要给出「点 XX 外卖」的语音指令,无须亲自执行具体操作,AI 就可以自动完成比价筛选、口味定制、领券支付的全流程,解放用户的时间。
虽然「套壳」的 Android 可能在某些技术纯粹主义者眼中不够完美,但只要 AI 集成得当,这些设备仍然能提供强大的功能,满足广大用户的需求。AI 设备的真正价值在于其对用户日常生活的积极影响,而非其技术的来源。通过智能化的简化操作和提升体验,即使是基于现有系统的 AI 设备也完全有可能成为市场上的成功产品。
AI 是用户与服务的桥梁
事实上,AI 作为科技领域中的一股势力,其真正的魅力并不仅仅在于它的技术复杂性或是所谓的「原生」状态,而在于它如何成为连接用户和服务的桥梁,如何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扮演那个无形却不可或缺的角色。随着 AI 技术的快速发展,我们期待它在更多的设备和平台上展现其潜力,不仅限于那些标榜「原生 AI」的高端设备。
图片来源:Rabbit
作为用户,我们希望看到的 AI 技术不再只是营销噱头或是技术展示,而是实实在在能为用户带来便利的工具。无论是简化操作、个性化服务还是智能决策支持,AI 都应该在实际使用中体现其价值。
未来的 AI 不应只是技术领域的一颗璀璨星辰,而应成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成为数字生活的延伸。从智能手机到家庭自动化,从个人助手到企业决策支持,AI 的潜力无限,而当 AI 真正融入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后,AI 设备是否是「Android 套壳」,又有什么值得在意的呢?
2024年,AI大模型加速落地,汽车成为黄金场景,“下半场是智能化”成为业界共识。
4月25日,北京车展成为新能源车走向下半场的分水岭,智能化成绝对主角、国产品牌强势崛起、企业家“新车模”成风景线,燃油车、合资车、洋品牌、功能车彻底落寞。
车展期间,雷科技旗下“关注电动车,更懂智能化”的新媒体电车通派出豪华报道团前往北京,进行了系统的一线专业深度报道,一共输出8条视频、8篇深度解析以及海量短内容,全网收获百万+阅读,斩获多篇微信10万+爆款(真实流量),在行业专业媒体引发较大关注。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