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群人在奔跑,计划跑五公里。
还没有到一半,有人就气喘吁吁,觉得体力跟不上,于是选择放弃。
你建议他再坚持一下。
他反过来来劝导你:“跑两公里,运动量就够了,何必逼自己到终点。”
接着,他例举了使劲奔跑的种种坏处,会伤害膝盖,可能跌倒等。
终于你接纳了他的劝导,然后两个人说说笑笑,回家了。五公里的计划,落空了。
这就是“长跑效应”——坚持一件事,很难;放弃却很容易。同样,人往高处走,如登天那么难,往下走,迈步就可以了。
回头看我们的家庭,父母要拉低孩子,轻而易举;要逼着孩子去高处,却困难重重,似乎是做不到的。
长大后不出色的孩子,遇到了不愿意“长跑”的父母,习惯上的障碍,降低了每一个家人的层次。
01
习惯随意调整的父母,养不出“坚持到底”的孩子。
作者老周,写了一本书《我只养你十八岁》。
书中记载了老周培养儿子的全过程。
儿子读书很不耐烦,总是不做作业、上课睡觉等,也常常被老师批评。老周说:“算了,我们不玩这个游戏了。”
老周安排十三岁的儿子退学,去学打球。因为儿子喜欢打球。
儿子跟教练学习打球两年,又不肯学了。老周不认为儿子有错,反而说:“只有不好的老师,没有不好的学生。”
老周还反复强调一个观点,等儿子十八岁时,就一切独立。十八之前,老周会管着各项开销,允许儿子去学习喜欢的东西。
儿子十八岁时,就独自谋生,苦不堪言的时候,向奶奶要钱。老周坚决反对,不惜和儿子闹翻脸。
对于老周的做法,家长们的看法,褒贬不一。有点赞的,有反对的。
其实很多父母,都会遇到孩子调皮捣蛋、不爱学习,导致家长一次次被老师请到办公室,防不胜防。
父母还会遇到,孩子一会儿要学美术,一会儿要学打球,一会儿要去游乐场,一会儿偷偷玩手机游戏......孩子太善变了,但是父母不阻止,而是随意。
父母很心疼孩子,凭什么书包那么重?为什么要上晚自习?为什么要有家庭作业?为什么不能按照自己的想法,有快乐的童年?
“含在嘴里,怕化了;放在手里,怕飞了”,这是很多父母的真实育儿状态。
孩子稍微吃一点点苦,父母就心疼得要命,比自己摔一跤更难过。
就在孩子不想坚持一件事的时候,父母说“算了”。
父母松动一尺,孩子松动一丈。之前所有的坚持,都功亏一篑。
太多的时候,我们要放弃了,其实是走了九十九步,剩下一步而已。这一步,就像一条线,把人分成了两个层次。
02
习惯享受当下的父母,养不出“理想远大”的孩子。
很多父母,都读过《伤仲永》。
金溪有个方仲永,很小就会写诗文。其父亲就带着他,到处帮人写诗,然后得到一笔钱。
方仲永因为没有持续学习,终于失去了自己的天赋,不会写诗了。
深度分析,发现方仲永失败的几个原因。
其一,家庭祖祖辈辈都是农民,种地为生。父亲认为儿子会写诗,已经到了不可思议的高度,却没有想到,还可以去培养儿子科考,做官。
其二,父亲种地很辛苦,一年到头也没有几个钱。儿子卖诗文,轻轻松松赚钱,这是父亲捞钱的好方法。
说白了,父亲的格局太小,总是盯着当下的利益,不懂得“放长线,钓大鱼”。
类似的情况,在很多家庭都有。
父亲是小学老师,因此指引孩子也考师范,做小学老师。父亲不知道,随着时代的发展,乡村学校会撤并,师范生的就业压力很大。甚至没有考虑,孩子愿意当老师吗?
母亲喜欢赚快钱。培养孩子某方面的特长,就马上去参加各种活动,捞钱。并没有让孩子学精。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若是不考虑六十年,那么河东的人,就走不到河西。当下幸福,不等于未来幸福;当下的好工作,不等于未来也很好。
我们是活在当下,但是不是享受当下,安逸使人堕落。
03
真正高层次的父母,都很有韧性。
孩子的长跑运动员,父母是陪跑的人。就像孩子要读书,父母去陪读,类似的道理。
当孩子跑不动,要放弃的时候,父母是陪同一起放弃,然后回家,还是陪同再跑几步?这是截然不同的结果。
诗曰:“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要摆脱教育中的穷习惯,就继续往前,往上攀登一步。好的风景,需要在高处远眺,远离“一叶障目”。
关于事业,不贪钱多,看层次。
有的工作,一开始就是几十万的年薪,但是到了三十岁,就要被淘汰;有的工作,一开始就一两千一个月,但是后来变成了技术工,六十岁还有人请。
工作的层次,还真的不是用金钱来对应层次的,而是用技术含量、对社会的影响力、对人类的意义等。
同样是打螺丝,在车间操作打螺丝机器的人,和在后台研究打螺丝机器的人,是两种人,如何选,心中有数。
关于婚姻,不图外表,看潜力。
有个贬义词,叫徒有其表。
如果外貌好,帅气,出手阔绰,就是好对象,那就错了。也许是花花公子,拜金女。
看一个人在未来,有什么潜力,能有什么理想。人可以走多远,婚姻也能走多远,幸福会节节高。
关于读书,不想速成,看终生。
网络里,很多“五分钟,让你知道唐朝;十分钟,看透清朝”。真的太好了,一天就懂了上下五千年的历史。
可是你要考历史,发现自己啥都没有学。
孩子是不会迅速长大的,该经历的,都不能少。
让自己的孩子跑慢一些,耐力足够,就能赢到最后。允许孩子大器晚成,教育孩子终生读书。
04
小时候学了课文《挑山工》。
在泰山脚下,一群游客和挑山工一起出发。
游客走得很快,每到一个景点就打卡;挑山工走得慢,还走“之”形上山。
最后,挑山工先到顶峰,因为他们持续不断地走,就是累了,也是把担子从左肩膀挪到右边肩膀。
教育专家劳拉·马卡姆说:“育儿最重要的规则是针对父母,而非针对孩子的。父母首先要解决自身的问题,才能建立理想的亲子关系。”
父母们,坚持了自己的理想吗?坚持引导了孩子的目标吗?多想一想,豁然开朗。
一个好的家庭,父亲登高望远,母亲循序渐进,孩子百折不挠。
人这一生,每次休息,是为了更好地出发。
人这一生,坚持扛住,熬过去,就赢了。
作者:布衣粗食。
关注我的文字,走进你的心灵。
文中配图来源于网络。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