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盗墓笔记》有言:怎奈权谋,步步泥足难出头。
在对中国古代社会的种种文化习俗进行了解后可以发现,墓葬习俗在古代社会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一般来说,无论是贫穷还是富有,当一个人去世之后,他的墓葬都会得到全家人的重视。而在当今考古活动发展的进程中,有关于墓葬的探索,就成为了许多考古专家们所着重关注的内容。
正是因为许多珍贵的墓葬中有着很多价值连城的宝物,所以,我国也出现了一个特殊的职业,那就是盗墓贼。通过一些文学作品的描述,我们能够了解到一些盗墓贼发展的进程,而在我国河北地区,就曾经出现过这样一位特殊的老人。他以弹棉花为生,潜伏在东陵十多年的时间,当年,他用钢板当做钥匙,险些将当地的皇陵成功搬空。那么,这位老人的真实身份究竟是什么?为什么他会做出搬空皇陵的这种举动呢?
这位老人就是王绍义。在对中国上世纪二十年代的社会背景进行了解之后,我们可以发现,由于当时的中国正处在十分动荡的状态当中,因此,很多人的生活境况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
在那个年代里,有一个非常出名的军阀孙殿英,而他所带领的军队也在到处征战的过程中,面临着粮草不足的境遇。此时,无法顺利筹措军备物资的孙殿英便想到了挖掘皇陵。
在我国河北地区,有这样一个清东陵的存在。清东陵始建于清朝顺治十八年,历经二百四十七年的努力最终建成。在清东陵内,埋葬着五位皇帝、十五位皇后以及一百多位嫔妃,对于我国清朝历史的研究来说,清东陵的出现也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1928年,孙殿英对这个清东陵东起了歪心思。在那个时候,想要盗取清东陵的不止孙殿英,还有着一伙土匪,而正因如此,孙殿英才以“剿匪”的名义策划了一起东陵盗案,试图挖掘乾隆皇帝和慈禧太后的陵墓。
据了解,在孙殿英打击的土匪队伍中,有一位幸存下来的土匪王绍义,而面对着即将落入手中的财宝,王绍义也不甘心就此放弃。就这样,他潜伏在了清东陵附近,并靠弹棉花来维持生活,在王绍义看来,只要能够把握时机,那么,他就能够从孙殿英的手中重夺珍宝。
虽然说当时的孙殿英是以“剿匪”的名义对清东陵进行发掘,但当他的盗宝计划被众人发现之后,他也成为了被很多人呼吁严惩的对象。在这个时候,东陵成为了众人瞩目的焦点,而王绍义也决定继续蛰伏。
但是,还没等王绍义有下一步行动,日军就来到了中国,而在经过了十多年的抗战之后,日军才终于撤出中国。由于当时的共产党正处于解放战争的关键阶段,所以,看守东陵的任务也不得不落到当地民兵的身上。
就这样,王绍义认为自己盗取东陵的机会就在眼前,而当时的他也拉拢了一个同伙,打算对清东陵内的宝藏进行进一步的盗取。不仅如此,王绍义还成功笼络了当时的冀东军区情报队长张尽忠入伙。据了解,由于王绍义曾参与过陵墓的修建,所以,他对整个清东陵内部的构造也非常熟悉。
通过他的不断努力,整个清东陵内的十四座陵寝和一百多人的墓穴几乎无一幸免。或许在很多人看来,盗墓是一个技术要求非常高的职业,但王绍义却凭借着自己对皇陵的了解,成功用一块钢板当做钥匙,并盗取了无数珍宝。
由于王绍义已经在当地以弹棉花老汉的身份隐匿了十多年的时间,所以,人们对他的存在也并没有任何的怀疑,在这种情况之下,王绍义的盗宝计划也进行得异常顺利。
然而,王绍义却并没有逃过法网的追捕。后来,我国设立了清东陵文物保护所,打算对这一珍贵的墓葬进行严格的保护,而就在这个时候,早已放松警惕的王绍义也暴露在了众人面前。1951年,曾经嚣张的盗墓贼成功落入法网,而王绍义也遭受到了应有的处罚。
结语
在对王绍义的故事进行了解之后可以发现,虽然说他的一生具有着一定的传奇色彩,但不可否认的是,他的种种举动也破坏了国家的利益。在当时的那个年代中,如果王绍义能够投身于国家的建设事业,那么,他的坚毅精神也必将会成为很多人学习的榜样。
从他的故事中,我们能够认识到文物保护的重要意义,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通过国家政府的不断宣传与努力,全中国人民也都会参与到文物保护的行列中来。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