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寺庙”作为一个词语,似乎从我们接触它开始,就是表达的同一个意涵。很少有人会将“寺”和“庙”分开来说。
而实际上,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当中,“寺”与“庙”表达的并不是同一个意思,而是完完全全的两个含义!
白马寺、少林寺、大昭寺、灵隐寺等,内里有什么乾坤?
人们经常混淆的“寺庙”,到底有啥区别?
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寺”里住活人
寺的本义为“持取”,是由“持”字演化而来的。从它的演化历史当中我们就可以看出,寺一定是和人有关的。
在古代,有一个特有的地方叫做“大理寺”,有一个专门的官职叫做“大理寺卿”,
而古代的《汉书注》中这样写道:凡府廷所在,皆谓之寺。
这也就意味着,寺在更多的时候表达的是一个住所或者是地方。
这种情况一直在中华文明当中延续着,直到佛教传入之后,寺的职能发生了一些改变。
佛教传入中国之后受到了普遍的欢迎和尊敬。为了供奉大佛,也为了给僧侣们一个栖身之所,许许多多的寺院开始修建了起来,比如著名的有白马寺、灵隐寺等等。
而当这些为佛教修建的寺庙渐渐兴起之后,寺也不单单是作为一个地点了,而是住上了许多的僧侣。
比如,大热电视剧《甄嬛传》中的女主角甄嬛出宫时去往的地点就是甘露寺,剧中的甘露寺也是一个僧人修行的场所,和现在的情况基本一致。
经过千百年的演变,如今我们最常说的就是去寺里“烧香拜佛”,一来是为了感受各地寺院里不同的文化底蕴;
二来也是为了通过给寺中的佛像烧香,祈祷或者祝愿自己及家人身体健康、工作顺利。
“庙”里住鬼神
寺里住着的基本都是僧侣等活人,每日吃斋念佛,充满了生命力。与“寺”不同的是,“庙”这个地方却有许多的神秘色彩。
用最直观的“土地庙”来说,这个几乎全国各地都有的建筑并没有人将它称为“土地寺”!
由此可见,庙和寺的区别可大了去了。
庙中供奉的一般都是土地公等神明,且它最大的特征是只供奉一个。
譬如,人们去土地庙里肯定拜的是土地公,去城隍庙里拜的肯定是城隍爷。不可能出现去土地庙里拜其他神明的情况。
但寺当中供奉的佛像可以有很多座,并不仅仅是一尊佛。还有可能会出现一个寺里有好几个单独列出的小院儿,分别供奉不同的佛,像释迦牟尼、文殊菩萨等等。
去寺和庙的日期也各有讲究。在寺院里,常年供奉着香火,如果香客们有事想要祈求佛祖庇佑,只要在自己方便的时候自行前往就好。
但去庙里的时间却不能如此随意,虽说平时也可以,但每逢庙中所供奉的鬼神的诞辰之时,前来拜拜的民众就会更多,相传在这一天上香,所许的愿望也能更加灵验。
除了鬼神之外,在中华博大精深的文化当中,庙也演化出了其他的职能。我们经常可以看到的除了土地庙和城隍庙,也有关公庙、孔子庙等等。
由此可见,庙中住着的虽然不是活人,但也有可能是青史留名的著名人物,这些人物因为做出了突出的贡献,所以可以单独为他们修建一个庙宇,以表示对他们的尊重。
虽然“寺”和“庙”各有不同,但现在已经很少有人能够将二者完全区分开来了,大部分时间里,“寺庙”已经成为了一个具有完整意涵的词语,既可以指代“寺”,也可以指代“庙”。
人们前往“寺”与“庙”的目的也都基本一致,那就是为了祈福。
只不过,这些供奉大佛和神明亦或是历史人物的建筑,如今也在面临着危机。
除了一些寺院和庙宇年久失修之外,还有不少“寺”和“庙”被曝出丑闻——比如某些主持和管理人员有贪污香客香油钱的行为。
确实,民众们在神佛之地潜心祝祷的时候,通常都会在功德箱里捐赠一些,但这是捐给自己的虔诚,捐给自己的善良,而并不应该被不法之徒占为己有!
希望在未来,中国的寺院和庙宇文化能够得到更多的普及,对于寺庙管理人员的选定标准也应该更为严苛,只有这样,这些有着千年文化的寺庙建筑才能够在历史的长河中继续焕发独属于它的文化光彩。
参考资料:《汉书注》、《释名》、《后汉书》;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