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18日,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公布了“2024年硕士(内地学生)复试公示名单”,其中序号排在第一的考生,竟然与北大第14任校长同名——对,他也叫“蔡元培”!

同时,排在序号第42位的考生,与中国首位和唯一一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同名。

当然,这显然只是一种巧合——自古而今,重名者千千万,这不过也是其中的一次、两次而已。

在此“历史性”巧合的话题之下,网民们基本上是在调侃着什么“重生之我是校长”;“面试时,能直播吗?想看看北大老师如何开口称呼这位学生呢?”云云——这些,都属于无聊吃瓜之列。

不过,无聊之事,也可以聊出有意思的东西来——比如,当人们提到“蔡元培”或“莫言”这样的名士、名家时,不免就会关注度提升,原因当然在于这些名流身上,附加着更多社会价值、人生价值,他们的精神仍在影响着后世、他人。

像一大堆名重如山的头衔,都可以加在蔡元培的身上;而作家莫言,也有着不少的荣誉,但其实,他们也都有着一些争议的声音——比如,蔡元培先生当年服务于不同的朝代,也有一些令人微词的东西,这确实有着时代的限制与局限性,但相对于蔡元培先生一生的贡献,当然就显得微不足道了。

而仍活在当世的作家莫言,近来,更是遭遇到极大的“争议”声音,其甚至成为世界上首个被其国民起诉及要求公诉的诺奖得主——但是,相对于莫言在文学上的重要贡献,蚍蜉们不可能撼动大树,其文学作品的影响仍会走向未来,而蚍蜉们却很快就会被人世所遗忘……

特别是像蔡元培先生,他的教育思想之浓缩的那句精华——“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对于后世的影响,相信永不会磨灭!

而作为一名校长、教育家,蔡元培先生决不跪仰权力之鼻息的高贵人格与精神,也是令人无比景仰。

1912年7月2日,为抵制袁世凯的专制独裁复辟,蔡元培辞去教育总长的高位。袁世凯声称:“我代四万万人坚留总长!”而蔡元培则作答道:“元培亦对四万万人之代表而辞职!”

更令人景仰的是,蔡元培先生倾其一生所有,皆用于爱国、救国事业,还曾资助提携他人无数,可在他因病去世时,竟未留一间屋一寸土,却还欠下几千余元药费,家人只能典当衣物处理丧事,最终,其棺木还是由商务印书馆同仁众筹而来。

虽然蔡先生离开人世将近百年了,但如此孤标傲世之名士,后来者中,又有几人敢言与之相比肩呢?​​​——这,才是值得我们最为深思之处。

当年的蔡元培,曾教育、帮助、提携的人中,有一大堆的名字,均是在中国历史上光耀千年的人物——而后来者呢?后来的大学呢?这,难道不值得后人在此“历史人名之巧合”的吃瓜之下,多一些有意义的思索吗?

“学界泰斗,人世楷模”!这是伟人给予蔡元培先生的高度评价——后来的大学里、教育界中,还能配得上如此至高无上荣誉者,什么时候才会再出现呢?

现在,能有家长愿意将孩子的名字,有意识地与名士取的相同,也仍显示出一种态度——那就是,人们仍然仰视这些青史留名的名士,仍希望未来者能学习、追赶前辈,这样总比一些无知无畏的人,以糟蹋前辈为乐为荣,要好得多吧?

当然,最让人难过之处则是,如果我们在一步步前行后,当回头看时,我们却不仅未能超越前辈,反而有可能在走弯路,甚至更在倒退的路上时,那才真正是我们的社会、国家与民族最大的可悲之处!

一代名士长矣已,当然不可能重生;但是,“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作为后人,我们仍能心中系念、思考,并践行着蔡元培先生的“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等理念时,这说明,人体虽可以消逝,但灵魂与精神,却可以永存!【原创评论:瑜说还休】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