券商跨境业务近两年增长明显,2022年我国券商跨境业务规模已超7000亿元,2023年7月末存量规模接近9600亿元。最新数据显示,券商跨境业务存续规模已于2023年11月跨越万亿元关口,达到10214.09亿元。

随着年报的陆续披露,各家券商2023年国际业务进展也逐渐清晰。截至4月10日,已有数十家券商披露2023年年报,其中披露国际业务的共有15家。大体而言,中资券商的国际业务较2022年都有不同程度增长。

总体较上年同期不同程度增长

2022年,受美元债等风险拖累,大部分券商国际业务营收同比下滑。进入2023年,多家券商压缩风险敞口,国际业务稳中向好。

数据显示,2023年度,中字头券商海外业务遥遥领先。中信证券境外收入以94.04亿元稳居榜首,其次是华泰证券,境外收入79.26亿元,中金公司以60.75亿元位列第三。三家境外收入同比增幅分别为14.78%、19.49%、16.79%。

仅有的两家境外业务亏损也大幅缩窄。其中,东方证券由上年的亏损5.81亿元收窄至8056.88万元,中原证券由上年的8075.25万元收窄至3201.07万元。

与大趋势明显不符的是海通证券,2023年国际业务收入从上年同期26.21亿元大幅降至7.8亿元,降幅高达70.24%。

实际上,这也是海通证券连续第二年国际业务收入大幅下滑。2021年,海通证券境外业务收入高达90亿元,中信证券、中金公司还在70亿元级别。短短两年时间,海通证券境外业务便降至不足10亿元。

而从盈利角度观察,现实更为惨淡。数据显示,海通证券旗下主要负责国际业务的子公司海通国际已是连续两年巨亏。2023年,海通国际实现收入-15.75亿港元,净利润为-81.56亿港元,2022年,海通国际实现收入30.41亿港元,净利润为-53.40亿港元,两年累计亏损134.96亿港元。

国际业务踩雷拖累母公司

遥想当年,海通国际开创中资券商收购香港券商先河,更是一度在香港中资券商排名中稳居前列。

海通证券早在2008年便设立海通(香港),布局国际业务,2009年海通(香港)收购香港老牌上市券商大福证券,正式更名为海通国际。2020年,海通国际更是以83.8亿港元营收位列中资券商第一,而当年中信证券国际业务不过50亿元出头。

而这一切在2021年天翻地覆。受港股单边下行及高收益地产美元债违约潮影响,海通国际业务连遭暴击。

海通证券将2023年业绩大幅下滑的原因,归咎于市场波动合欧美央行大幅加息影响下境外金融资产估值下降幅度较大。

然而,究其根本,在于子公司海通国际在业务中频繁踩雷。2021年,多个采取高周转高杠杆模式民营房企离岸美元债出现违约,全年高收益地产美元债回报率-27.6%,给参与做市及投资的在港券商带来极大挑战和压力。有数据显示,海通国际管理的海通亚洲高收益债券基金房地产持仓高达81.55%,直到2021年12月才发生大幅调仓,房地产持仓占净值比重大幅调低至48.36%,此后每个月都在调低,直到2022年8月房地产持仓只有15.46%,但依然位于第一大仓位。

在房地产持仓中,海通国际几乎把中国恒大、华夏幸福、花样年、时代中国、弘阳地产、禹洲集团、正荣地产、佳兆业集团等地产问题股踩了个遍。

海通证券的前车之鉴,也给行业警示,在国际化趋势下,中资券商应当如何把控风险。

海通带来的警示

对于国际化进程中的难点,有业内人士认为,境内券商母公司在境外采取“一个平台,多级结构”布局,境外子公司较多,集团化管控存在挑战。

中泰国际研究部主管赵红梅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近两年来海外市场波动,给一些重资本高杠杆模式下的境内券商出海带来极大考验,券商风险控制能力和流动性管理成为持续发展的关键。

熟悉证券行业的北京市盈科(深圳)律师事务所雷万里介绍,券商在开展国际化业务过程中,将会面临来自政治、法律、市场等多方面风险。比如国际投资标的风险增加,特别是在投资高收益债券、不良债券或信贷产品时,发债主体因经济增长疲软无力可能出现偿付困难或破产。

雷万里建议,在国际化中,券商应注重优化投资决策流程、强化公司治理,完善风险管理框架,他认为,应建立健全全面的风险管理体系,包括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操作风险等各类风险的识别、评估、监控和应对机制,强化内部审计与合规审查。同时,对国际业务进行动态监测,及时发现并应对法律环境变化带来的影响。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