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姓子,孔氏,名丘,字仲尼。
       孔子为何是姓子而非孔,孔氏又因何而来,背后其实藏着一个血腥的家族灾难史。
       今天就给大家仔细讲讲,孔子这一姓氏的由来。


       在秦始皇灭六国以前,古人的姓和氏是分开的。姓代表血缘关系,氏,区别于子孙分支。
       姓者,统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别其子孙之所自分。
       我们举几个例子方便大家了解姓和氏的区别。
       比如辅佐周武王灭商的姜子牙,你可以叫他姜尚,也可以叫吕尚,也可以叫姜太公。听起来很复杂,其实细细分析很有意思。
       姜是他的姓,祖上源自于炎帝,因为炎帝姓姜。
       因为祖上在尧舜时期被封在吕地,也可能就是一个部落,所以吕是他的氏。


       古人的名和字也是分开的,尚是他的名,子牙是他的字,太公则是他的封号。
       所以用姓和氏来称呼他的名和字以及身份都是可以的。
       于是在不同的史籍中,他时而叫姜尚,时而叫姜子牙,时而叫吕尚,时而叫姜太公。
       总的来说,姜尚完整的姓氏是:姜姓吕氏。
       所以春秋时期称霸的齐桓公姜小白,不仅继承了祖上姜尚的姜姓,也继承了他的吕氏,所以姜小白是姜姓吕氏。
       而春秋第二位霸主晋文公,跟齐桓公就有点不一样,他属于姬姓晋氏。
       晋国第一代国君姬叔虞,是周武王姬发的儿子,所以他是姬姓。姬叔虞一开始受封的这个地方属于古唐国,受封以后还叫唐,所以姬叔虞本来叫唐叔虞,唐是他的氏。
       但是他的儿子姬燮父即位以后把国都迁到晋水旁边,于是以晋为国号,唐也就变成了晋,姬燮父的后人以新国号为氏,始称姬姓晋氏。
       所以晋文公是姬姓晋氏。


       从这两个例子我们可以知道,姓一般是不会被改变的,但是氏是可以更改的,可以以封地为氏,也可以以官职为氏,甚至可以以父辈的名和字为氏。
       孔子的孔氏,就是以祖先的字为氏所来。
       孔子的六世祖叫孔父嘉,注意,孔父嘉这个名字比较奇怪,孔父是子,嘉是名字。孔父嘉的五世祖是宋国国君宋前湣公。我们知道宋国来自商王朝后裔封国。
       西周初期,商纣王的太子武庚联合三监发动叛乱,周公旦平定以后,废掉武庚的封地,重新分封商纣王的哥哥微子启建立宋国。微子启死后,弟弟微子仲即位,所以以后宋国的国君都是微子仲的后代。
       作为宋国的公族,孔父嘉和国君的关系非常亲密,官居宋国大司马,掌管宋国军权(相当于后来的太尉)。
       大司马之职,掌建邦国之九法,以佐王平邦国。…以九伐之法正邦国。
       不知道是不是因为祖上贵为王室的原因,遗留了太浓厚的贵族风气,宋国国君大多对道德有着更高层次的追求。因此也很容易做出让世人匪夷所思的事情。
       公元前729年,宋宣公病重,这位国君不按套路出牌,坚持放弃自己的儿子,将国君之位传给自己的弟弟公子和,理由居然是为了所谓的道义。公子和再三退让,最后不得不满足哥哥的遗愿,继承国君之位,史称宋穆公。
       十九年,宣公病,让其弟和,曰:“父死子继,兄死弟及,天下通义也。我其立和。”和亦三让而受之。宣公卒,弟和立,是为穆公。
       不按惯例传位是宋国的老传统,比如孔父嘉的五世祖宋湣公,临死的时候放着自己的嫡长子弗父何不用,传位给弟弟宋炀公,引起小儿子鲋祀不满,鲋祀杀死炀公自立,史称宋厉公。
       而那位和国君无缘的嫡长子弗父何,正是孔父嘉的高祖父。


       要按照正常的即位流程,搞不好孔父嘉这个时候已经是宋国国君了。
       宋穆公深受他哥哥的影响,临死前将大司马孔父嘉叫到床前,决定仿效哥哥,要将国君之位传给哥哥宋宣公的儿子。
       孔父嘉一听连忙表示胡闹,毕竟大家都想侍奉的还是你的儿子公子冯。
       宋宣公摆摆手说了一个孔父嘉无法拒绝的道德水准:先君传位与我,正是看中我的美德,如果我不传位给大侄子,岂不是辜负了先君的信任?
       像这样不正常的国君宋国后边还有一个宋襄公。
       孔父嘉无言以对,只好拥立宋宣公儿子与夷即位,史称宋殇公。
       为了保证大侄子即位的稳定性,宋穆公临死前还特意把自己的儿子公子冯撵到郑国去。
       于是穆公使冯出居于郑。八月庚辰,穆公卒,兄宣公子与夷立,是为殇公。
       话说,郑国可是宋国的世仇,把一个拥有宋国继承权的公子放在敌国,就不怕被对方利用么?
       当时的郑国正是郑庄公在位的强大时期,为了搞定宋国,于是就天天琢磨着怎样把公子冯送回宋国即位。
       碰巧这时候卫国的公子州吁弑君即位,引发国内怨气,为了转移内部矛盾,就怂恿宋国一起跟郑国开战。美其名曰为宋殇公除去心头大患。
       及卫州吁立……使告于宋曰:“君若伐郑以除君害,君为主,敝邑以赋与陈、蔡从,则卫国之愿也。”宋人许之。于是,陈、蔡方睦于卫,故宋公、陈侯、蔡人、卫人伐郑,围其东门,五日而还。
       于是宋、陈、蔡、卫组成联军攻打郑国,不幸的是此时宋国碰上的是号称春秋小霸王的郑庄公,人家为了称霸连周天子都敢打,更何况区区宋国?
       此后郑国反击,双方再次开战,彼此攻伐不休。在宋殇公在位的十年中,宋郑战争达到十一次之多,而且大多数都是战败方。


       于是,民多怨之,不仅怨宋殇公,也怨作为军事统帅的孔父嘉。
       于是宋国太宰华父督就出来挑事了,说大家现在日子过得不好,都是孔父嘉的错,是他天天怂恿国君打仗,搞得民不聊生。
       华父督的动机按照左传的意思大致有两点,第一他跟公子冯关系不错,第二他惦记上孔父嘉貌美的老婆了。
       《左传·桓公元年》:宋华父督见孔父之妻于路,目逆而送之,曰:“美而艳。”
       公元前710年,华父督打着安定百姓的名义,发动政变,袭杀孔父嘉,强取其妻,不过孔父嘉妻子性格刚烈,半路自缢而死。
       宋殇公得到消息大怒,毕竟孔父嘉是自己即位的保护人,于是准备杀掉华父督,但华父督早有准备,带兵反杀宋殇公,并且迅速从郑国迎回公子冯即位。
       宋国国君从此大权旁落,华父督以及其子孙把持宋国国政两百多年。
       孔父嘉被杀以后,家道中落,其唯一的儿子木金父遂取父亲的字“孔父”中的孔为姓,称子姓孔氏。
       有资料说木金父称孔氏是为了避华父督之难,其实并非如此。
       周礼中有五世而迁之宗的说法:五世亲尽,别为公族。也就是说,五世以后该分支就与最初的受封者亲尽,必须另立宗祠。所以孔父嘉应该和宋国国君一样属于子姓孔氏,而孔父嘉距离大宗的宋湣公,刚好是五世,所以到第六世木金父这一代,就需要迁宗了。
       木金父生祁父,祁父生防叔,孔防叔“畏华氏之逼而奔鲁”,从孔防叔这一代开始,孔氏开始定居鲁国。
       孔防叔生伯夏,伯夏生叔梁纥,史书对阳夏没有太多记载,但孔氏到叔梁纥这一代时已经有了自己的封地,贵为鲁国陬邑大夫,叔梁纥力大无穷,能文能武,跟鲁国名将狄虒弥、孟氏家臣秦堇父合称“鲁国三虎将”。


       因此说孔子是鲁国贵族之后,没有啥大问题,说他是宋国贵族后裔也没啥问题。
       尽管孔子姓子,但先秦时期男子的名号主要用氏,或者名或者字来称呼,比如孔父嘉这三个字,孔父是字,嘉是名字,不带姓也不带氏。而女性因为没有氏,所以往往用姓来自称,比如妲己其实是姓己,褒姒姓姒,跟哥哥有一腿的文姜姓姜。
       所以孔子肯定不会自称子丘,官方场合他应该自称孔丘。不过这里有个bug,大秦帝国系列里的国君的名字都是嬴驷、嬴稷、嬴异人啥的,实际上他们是嬴姓赵氏,不知道是电视剧出了问题还是说当时确实如此。
       孔子把氏嵌入名字里自称以后,后世因为孔子巨大的影响力,于是都把孔氏放到名字里,比如他儿子孔鲤,孙子孔伋,曾孙孔白。
       不是因为姓孔,而是为了突出和当时就已经被称作“天纵之圣”的孔子的血缘关系。
       秦始皇灭六国以后,所有的贵族彻底沦为庶民,姓氏从此不再有尊卑贵贱之分,普通人也开始有了自己的氏,到西汉以后,姓氏就正式合二为一使用。
       孔氏也就变成孔姓了。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