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分台剧《不够善良的我们》太真实了。
我不止一次在深夜接到如剧中女主简庆芬、Rebecca们的电话,问我也问她们自己,是不是选错了一份工作、一个对象或眼下的生活方式?
她们都和剧中的女主角一样,看起来生活状态良好、社会功能良好,但如果有个痛苦检测仪,就会发现内里的痛苦程度和酒精浓度都超高。
剧中女主简庆芬在刚结婚时,肯定觉得幸福无比。老公英俊、上进,很快又有了乖巧的孩子,还有一份不忙不重的工作可供调剂。普通安稳家庭长大的她,被教育最好出路就是嫁个好男人。但这日子过上五年十年,好男人带来的幸福感也逐渐褪色,他不仅对前女友念念不忘,婆媳矛盾他也只会和稀泥,甚至常常希望牺牲你的感受来换取安宁。生活的鸡零狗碎浮上水面。安稳中的无聊也成杀人刀。
于是,简庆芬开始为自己寻找刺激,找到了曾经的情敌Rebecca的社交网络,偷窥对方的生活。她曾在Rebecca手中接过安稳的幸福,但Rebecca如今的人生却更让她羡慕:“和比自己小10岁的男生约会,手握存款1800万,每天都有惊喜,这该是多快乐的生活!”
但在Rebecca眼里,也没有多快乐,小10岁的男生只是朋友,1800万存款是不存在的,单身生活里除了更多的孤独,自由的代价一点也不比家庭主妇的少。
剧中,Rebecca的小助理辞职时说,她不想变成Rebecca,40岁时还总是一个人吃饭,深夜只有无休止的工作。自由中的孤独也是杀人刀。
随着《不够善良的我们》一路高开高走, “你是简庆芬还是Rebecca?”成为这几天社交网络上的热搜问题。要说答案,我想,我们既是简庆芬,也是Rebecca。
她俩的迷茫痛苦,也是当代女性共有的困境。既在渴望安稳,又向往自由,已经感知到安稳中的谎言,又清晰地看到独立道路上的困难。大家在这新旧两种价值观里徘徊、撕扯、交战,也没有出现新的坦途可以投奔,所有人都困惑不安,自己该何去何从。于是,也免不了一直思考:一个女性,到底要过什么样的人生,才能满意幸福呢?在小时候被规训女孩要有女孩样时思考,在选择专业和工作时思考,在筹备生育时思考,在无数个辗转反侧莫名烦闷的夜里思考。
《不够善良的我们》的好,就在于将这样的迷茫与思考不断通过生活细节具象化。
传统的那位,要面临被工具化和角色化,她首先是谁的老婆、谁的妈妈、谁的女儿、谁的媳妇,再是她自己。偶尔一天,没给儿子做早餐,会被质问,冰箱里都是冷冻食品,也会被评价。家里遇到事,大家下意识觉得首先应该舍弃的,是她的工作——那几乎是她唯一通往“自我”的桥梁。她如果拒绝,就显得不善良。
简庆芬是有着强烈自我意识的人,于是步入中年后,她的反抗逐渐激烈,越来越不愿再扮演那个甜美的、善解人意的、聪明的工具人。哪怕她享受到了安稳家庭带来的种种好处,她也越来越不愿意用丧失自我为代价,进行交换。因为她已经吃够了这种苦了。
新价值观的那位,表面看来独自飒爽,但实则内里脆弱柔软。她因为不愿长期被婆婆敌对,而放弃男友。她可以在工作里不断加班熬夜。但孤独,以及关于孤独的想象,总让她崩溃,因为长久无人与她共同承担命运,于是她紧抓着不靠谱的哥哥,又在不健康的情感关系里试图汲取一点点营养。
Rebecca内心最害怕的事,不仅是深夜衣柜坏了无人帮忙,还有遇见任何事都无人来搭把手,这种深切的孤独感,并非几套飒爽利落的西装就可掩盖。
所以,我们应该怎么办,何以对抗内心的焦虑与迷茫?
从剧透的后续预告来看,这部剧给出的答案是,简庆芬和Rebecca最终和解。两种价值观的女性,通过感同身受的理解,彼此帮助。女孩帮助女孩,符合当下的价值观,但在剧情中是一味良药,还是一道鸡汤,还有待后续观看。
可在现实里,这个答案或许需要一代一代的女性,用自己的生活和声音来回答。我身边的简庆芬和Rebecca们,她们强韧又柔软,会在深夜痛哭,痛哭完后依然要继续生活。她们用各种方式来应对烦闷的生活,寻找自我的存在感。这里没有最完美的范本,只有普通人在努力追寻自我。
有一些剧评,把这个故事矮化为两位女性争夺一个优质男性的故事,抑或者简庆芬如何贪心不足。这些只看到了故事的表象、不理解故事的内核的评价,印证了对女性最普遍的偏见与束缚。
简庆芬和Rebecca对于情感关系的挣扎,本质是在思考自己要怎样生活,思考将这个人、这段关系放在这样的位置,是值得的吗?自己的坐标轴应该怎么画。而她们对一些责任的回避,也是普通人会有的反应,毕竟她们不是神。
《不够善良的我们》也为华语影视做了一个好的范本,如何呈现生活的一地鸡毛呢?不是制造虚假的问题,而是进入人心与时代的内核,与他们共振。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