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文化先行,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发展的重要内容,而传统文化作为我国文化体系中的核心内容,在我国历史长河中长时间占据着主流文化的地位,更是当下乡村文化振兴的本源,因此基于乡村文化振兴视域下探讨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乡村文化振兴视域下发展传统文化的现实价值

基于乡村文化振兴视域下分析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的现实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增强乡村社区的凝聚力。在一个社区组织中,各组织成员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纵然会对社区组织的凝聚力强度产生重要影响,但是社区成员对组织文化的认同感、对社区组织的归属感,也会直接影响到社区的凝聚力。传统的农村社会以血缘宗亲为纽带,且乡村社区具有一定的封闭性,乡村成员的凝聚力、共同体意识更强。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乡村人口的流动性越来越大,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这些均会影响到乡村社区的凝聚力。因此在社会信息化发展的今天,十分有必要传统、发展传统文化,以重塑乡村凝聚力,将传统文化铸造精神家园、建立精神纽带方面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其次,推进乡村地区文明建设。我国乡村地区的精神文化供给水平、基础设施建设、医疗教育等均显著低于城市地区,尤其是精神文化层面,乡村的文化产品自给程度低,无法满足乡村居民的精神文化需求。而将传统文化融入乡村文化振兴工作,传统文化中的家国情怀、睦邻友好等价值观念可以提升乡村居民整体的思想道德素质,在农村地区形成淳朴的乡德、乡风,不仅是提高乡村地区文化供给的有效路径,而且可以满足乡村居民的精神文化需求。最后,促进乡村地区的产业升级。目前我国乡村地区发展过程中,文化发展水平远远滞后于经济发展,而经济与文化是互相促进、互相联结的关系,因此有必要通过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升乡村地区的文化发展水平。实际发展过程中,剔除传统文化中的糟粕部分,保留其中的精华,以推动乡村地区新型文化产业的发展,充分挖掘乡村文化要素,实现乡村文化产业的转型与升级。无论是乡村振兴还是文化产业的升级,其最终目的都是促进乡村精神、物质文明的发展,而传统文化有利于构建乡村文化产业的新格局,优化乡村产业结构,改变以往经济发展占据主体地位的局面,进一步推动乡村的现代化建设。

二、乡村文化振兴视域下发展传统文化的现实困境

虽然发展、传承传统文化对于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有着重要意义,但是实际工作中,乡村地区客观环境的影响、自身的一些不足,导致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还面临着以下困境:

首先,乡村地区居民文化意识薄弱。相比城市地区,我国乡村地区居民的整体素质相对较低,其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意识淡薄,相当一部分人,甚至一些基层干部都存在重物质、轻文化、重开发、轻保护的倾向,因此乡村地区的传统文化长期处于被忽略、被轻视的地位;并且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大量的乡村劳动力离开乡村,导致其对乡村传统文化的认同感越来越低。其次,乡村文化传承人才匮乏。上文提到乡村地区的年轻劳动力离开农村到城市发展,导致乡村地区出现严重的空心化现象。乡村地区文化的整理、调研、保护流程繁琐、内容复杂,对文化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要求更高,但是乡村地区从事文化工作的人员不仅数量短缺,而且通常缺乏专业的文化素养,对传统文化的认知严重不足。这些现实条件导致乡村地区传统文化发展内生动力不足,直接影响到乡村文化振兴的发展。最后,文化产业建设不足。乡村文化振兴视域下,乡村振兴以产业为基础,以文化为目标,文化产业是建设美丽乡村的重要条件。然而乡村地区由于资金、人才的匮管路,导致文化产业发展动力不足;且乡村地区的文化资源分布存在较大差异,各个地区针对文化产业的政策扶持力度也不同,导致我国乡村特色文化产业发展严重不平衡,存在乡村地区民俗文化资源产业化开发滞后、各地文化发展严重同质化等问题。

三、乡村文化振兴视域下传统文化发展策略

传统文化对于提高乡村地区凝聚力、推进乡村精神文明发展、促进乡村地区产业升级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受各种客观、主观条件的影响,目前我国乡村地区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还存在诸多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完善,以促进乡村地区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首先,培养乡村地区居民的文化自觉。文化自觉最早由我国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提出,在经济文化全球化发展环境中,文化主体要对自身所秉承的文化有“自知之明”,提高自身的适应性,才能更好的应对外来文化的冲击,由此可见,文化自觉是文化主体的自我觉醒、自我反思及自我创建。信息时代,我国乡村地区的居民正面临着传统与现代、乡村与城市、农业与工业的冲突碰撞,文化自觉可以让农民清晰的认识到自身文化的优势与劣势,并以文化主体的身份自觉、主动的传承、发展传统文化。因此乡村治理工作中要引导农村提高对传统文化传承的思想认知,加强传统文化宣传工作,比如编制传统文化宣传图册,利用多媒体手段强化乡村居民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充分发挥乡村地区农民在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中的主体地位,通过政府引导、村民共同参于强化整个农村地区对传统文化的价值认同。

其次,多方发力,凝聚主体合理。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需要多方力量及资源的统筹、协调,乡村地区的基层党组织处于乡村文化建设一线,因此要将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充分发挥出来,正确贯彻、落实国家政策方针,推动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步入正确轨道,实现良性发展。作为乡村生活的主体,农民也是传统文化的创造者、传承者、发展者,因此要充分发挥乡村居民的主体作用,充分尊重文化主体的意愿,鼓励农民参与文化活动、文化产业发展的决策及实施,充分激发其传承传统文化的积极性。此外,还有必要积极引入社会力量投身到乡村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开发活动中,引入社会资本,发挥其技术及管理方面的优势,并在住房保障、生活设施改善等方面加大投入,吸引更多文化工作者、社会精英等留在农村、服务农村,与乡村农民一起做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再次,深入挖掘传统文化内容。乡村文化振兴视域下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需要文化主体深入了解乡村地区的传统文化内容,并对其后续的传承与发展做出科学规划设计,明确其传承路径,因此要深入挖掘传统文化内容。目前我国乡村地区传统文化的内容主要包括物质文化、节庆民俗文化、传统工艺、乡村乡约等等,其中物质文化包括各类自然景观、特色建筑、民族特色服饰、山水风貌等等,深入挖掘这些传统物质文化能够体现出当地的地域特色。节庆民俗文化主要来自于特殊节日,比如端午节的粽子、南方地区的赛龙舟等,挖掘民俗文化可以强化乡村地区的凝聚力。传统工艺主要来自于乡村地区日常的生活、生活活动,比如泥塑、刺绣、竹编等等,我国很多地区的传统工艺都已经纳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乡村振兴中传承、发展这些传统工艺,不仅可以使得传统文化焕发出新的生命力,而且可以促进乡村文化产生的发展。乡村乡约主要是指乡村地区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套为当地村民所认可并共同遵守的乡村治理规则,具体内容涉及到讲家风、讲和睦、讲互助等多个方面,深挖这些内容可以为乡村治理工作提供有力支持。

最后,吸引人才回流。人才是乡村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的短板,在乡村文化振兴背景下,农村地区要加大资金投入,完善公共文化设施,鼓励、引导更多社会资金投入文化基础设施的建设;针对农村文化产业出台税收减免、财政贴息等政策,吸引更多的文化发展企业投身到乡村文化发展事业中;构建多元化文化融资机制,为农村参与文化发展活动创造条件,扩大乡村文化公共空间。吸引高层次文化人才扎根农村,深入挖掘乡村文化传承人、民间艺人等,培养乡村文艺骨干,鼓励乡村文化创新。突出乡村文化的地域性特征,无论文推出的文化产品还是服务内容,均体现出当地特有的乡土特点;以乡村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为依托,打造特色鲜明的文化名片,发挥当地文化品牌效应的作用,激活传统文化的内生动力。

总之,乡村文化振兴视域下,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为农村地区的产业发展、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了文化支持,传统文化与现代产业的融合也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因此在乡村振兴发展战略中要充分发挥传统文化的作用,对乡村文化遗产加强保护与传承,深入挖掘其文化内涵及价值,实现乡村地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繁荣。

作者:石晓蕾,渭南师范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

课题项目:陕西省社科联青年项目“乡村振兴视域下渭南市大明镇特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研究”(2024QN211)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