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我军在北京举行将校授衔仪式,典礼于9月27日在北京进行,但授衔名单提前数日已公布给授衔人员,以便使各位将领领取礼服,做好登台准备。由于评衔工程涉及将校众多,光是将官就有一千多人,需要经过复杂的评议步骤,充分考虑革命和战争进程中的诸多因素,名单才能最终出炉。

评衔名单公布后,有一些将领对自己的军衔颇有微词。授衔仪式前王必成、钟伟、王近山、聂鹤亭等名将,就因为自认为授衔较低一事闹过情绪,被上级领导教育过才平息。但是有一位将军非常特殊:授衔结果公布后,被战友们普遍认为军衔授低了,然而他自己一点主动找领导的意思都没有,反倒是其他将领急着帮他“要说法”,申请提高军衔!怎么回事呢?

抗美援朝时的志愿军39军副军长谭友林,55年授衔时获得开国少将军衔,被“说情”的对象正是谭友林。王震、萧克两员上将,在授衔名单公布后,都觉得谭友林应该获得中将军衔,为此很着急,商议后便一起找到了整体负责授衔工作的罗帅,翻出谭友林的过往资历及贡献,向罗帅充分说明,并请求组织给谭提高军衔,而谭友林本人第一时间对于两位将军的“帮助”并不知情。

按理来说,按照当年的授衔规则和整体授衔情况,抗美援朝时的副军级干部被授予少将是比较正常的,谈不上低授。但谭友林的情况需要具体来看,他在红军时期就是师政委,资历比大部分中将要老,更不必说少将一级了。更重要的是,谭友林在抗战时已经是新四军的12旅旅长,后来还获得了五枚一级勋章,能够做到这一点的,多是开国上将,因此1955年只授予其少将军衔,的确有待商榷。

面对一般的“说情”情况,罗帅通常不会过多解释,但是这次情况不同。谭友林本人并没来找,而是两位上将共同为其上访。在和王震、萧克二人沟通后,罗帅认为先前的评衔工作是有些疏忽,没有充分考量谭友林的履历:和他同时期的战友,相似情况的都评了中将,确实只有他一个人是少将。

为此罗帅专门找到了谭友林,耐心向其解释:“我们的工作不细、调查不全,军衔授低了,我向你致歉。”这样的情况,是55年授衔过程中绝无仅有的。但结果已经公布,谭友林最后的军衔只能是少将了。谭友林是一位觉悟和情商都非常出众的将军,谈到授衔一事,从来没有过任何抱怨,反而表示:“我很满足!跟革命中死去的烈士相比,少将还不够高吗?牺牲的战友们都是什么军衔呢?”

其实谭将军的过人之处,在其19岁时就有体现。19岁的谭友林竟然已经当上团政委,总理当年问他如何以这么小的年纪,管服一个团的同志?谭友林思索后的回答,充满智慧:“不靠我,主要依靠组织来管理。”2006年,90岁高龄的谭友林将军因病去世。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