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最热的一段历史,因为罗贯中先生所写《三国演义》,导致这段历史被广大读者所熟知。 正因为很多读者对三国的了解来自这本文学名著,对人物形象也停留在这部书中了。 《三国演义》是中国的四大名著之一,虽然不像《红楼梦》一样,有专门的红学会去研究,但是,《三国演义》仍旧是一个值得历史爱好者研究的方向,其中人物的谋略、胆识、阴谋、作为,对现在的很多人或多或少还是会有所裨益。 在说正史上的董卓之前,我们应该先了解了解《三国演义》中董卓的人物形象。

在《三国演义》中,董卓被罗贯中刻画成一个凶残、狠毒,讲究暴政,胡作非为的人物形象,我们在看书或者看电视剧的时候,可能想的就是,这样的一个愚蠢的军阀、残忍的暴君、好色的魔鬼,怎么会一步一步做到独揽大权,怎么会从一个小农民步步高升,最后掌控朝廷大局。 因为东汉末年,皇帝昏庸无道,外戚和宦官倾轧,大将军何进因此召董卓进京清除宦官,董卓进京的时候,何进已经被杀,而何进的部下又杀了很多宦官,等到董卓进京的时候,顺利的操作了政局。 随后董卓废掉少帝,立刘协为汉献帝,董卓在京城左右朝政引发十八路诸侯来讨伐他,董卓最后的失败,也是他咎由自取,他在有了权力之后,任性而为,喜欢施展酷刑,并且贪恋女色。 最终司徒王允设反间计,调拨董卓与吕布的关系,先将貂蝉许配给吕布,结果又把调查送给了董卓,致使董卓与吕布二人之间心生嫌隙,不久吕布就刺杀了董卓。

真实历史上的董卓绝非如此草包,都说曹操是乱世之奸雄,其实东汉末年第一个枭雄就是董卓,其能力并不比曹操要差。 董卓出生于汉朝地方豪强家庭,自小就是放纵任性、粗野凶狠的一个人,相关资料记载,董卓“少好侠,尝游羌中”,因为性格豪爽而和周边羌人打成一片。 年轻的时候董卓是一个很慷慨的人。在羌中游历时,性格豪爽,喜欢结交朋友,和羌中首领们结交,所以羌胡人都对他很敬畏。当时为了结交这些羌人,每次有首领来看他,董卓都把自己家的耕牛杀了来招待他们,首领得知后很感动,就带着更多的牲畜赠送董卓。 因为董卓在当时很有实力,因为豪情、慷慨而名声大噪,被任命州郡兵马掾,主要负责维护当地治安。

东汉末年,边境少数民族问题愈演愈烈,经常与东汉政府发动激烈冲突,尤其羌人经常造反,不断夺取官府,在这样的情况下,陇西地方官吏就向朝廷推荐董卓,希望董卓能够帮助汉朝平地羌人暴乱。 董卓早就想通过为朝廷效力,获得更多的政治资本,在此后很长的一段时间内,董卓多次率部征伐羌胡,前后经历百余战,都取得了不俗的战果,当边章和韩遂谋反时,董卓借用“天时”之利出现的十余丈的流星,趁着人心惶惶之际,突袭边章和韩遂,最终取得这战争的胜利。 就像历史上被人记住的战争一样,战胜,从来都是谋略得当,懂得钻营,需要筹划,了解敌人的心理,巧用每一次的机遇,把握住每一次的时机。

汉灵帝驾崩之后,东汉朝廷陷入动荡,董卓当时羽翼已丰,随时准备在乱世中干出一番天地,实际上董卓进京的时候,并没有把自己当作坏人,而是想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建立一番事业,然而董卓也没有想到,何进召他进京后,没有等到他就挂了。 汉朝的政权就这样落到他的手中,于他而言也是一种挑战。 长期统兵打仗的董卓,并不懂得如何掌控朝廷,为了能够统治朝廷,他往往采取一些在军队中的措施,正因为如此,董卓才留下一个残酷的骂名。 随着野心的不断扩张,权利的不断扩大,自我的不断膨胀,董卓本身就是一个“性残忍不仁,遂以严刑协众,睚眦之隙必扳,人不自保”。 在掌控朝政之后董卓变得越来越残暴不仁,就像历史上的很多暴君一样,董卓开始奴役百姓,荒废朝政,贪恋女色,身边都是谄媚的小人,活在声色犬马中的董卓,最终也是会被替代。 关东联军讨伐他的时候,他发觉洛阳已经容不下了他了,于是他下令烧了洛阳,一代古城最终陨落在他的手里,曾经的洛阳辉煌不再,最终曲终人散。

关于吕布被王允策反,最终刺杀董卓,历史与演绎倒是相差不多,在董卓进攻的时候,遭到吕布的反水而被杀。 据说董卓死后,他的尸体被插入灯芯做成“大蜡烛”,也就是历史上说的点天灯,因为董卓太肥胖被烧了好多天(野史杜撰的成分比较多)。 中国人喜欢以成败而论英雄,所有失败的人最后的评价都是极差的,董卓是历史上争议极大的人物,尽管负面评价极大,但是我们也要承认,董卓并非草包,而是东汉末年第一个兴起的枭雄。 后来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其实不过是董卓的翻版而已。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