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老戏骨李亚鹏在个人社交平台上发出一张和父亲的合照,这张图片中的李亚鹏看起来还是十分的青涩。 李亚鹏父亲也是中年儒雅的样子。 网友们看到这张照片的时候,不由得感叹李亚鹏父子俩的五官真的就像是复制粘贴一般,还有网友提出李亚鹏女儿李嫣也是神似爷爷。
说起来父亲的去世也是李亚鹏心中的一大遗憾,李父是因为心脏病突然去世的,在他去世之前曾是来到当时还在北京的李亚鹏。 令人唏嘘的是,李父回到家中后不久就去世了。 当时父亲的去世,让李亚鹏在很长一段时间一直没有办法走出来,就是在拍戏的时候,李亚鹏也是时常的躲进卫生间哭泣。 这种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惆怅也是让很多人感同身受。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当时不懂是什么意思只觉得这句话读起来挺顺口的,觉得意思是树想停下来但风却不停的在刮。 而对于后一句的理解却了了无几,知道现在长大了经历了很多的人和事才真真读懂这句话的意思。 当父母步履变得蹒跚,不似年轻时灵活自如,当华发爬上他们的额头,你发现在岁月的悄无声息中,他们比我们想象中老去得更快。 然而,这世上,最悲伤的不是父母老去,而是一旦永别,后会无期。
在网上看到一条新闻:92岁的奶奶骑三轮车带30岁的孙子兜风。 老人家身子骨儿还是很利索,骑着三轮车,带着孙子,乐呵呵的。 奶奶逢人就说:"我看孩子呢。" 路人调侃道:"这孩子可是不小啊。"原来是奶奶带着自己的三十岁的孙子在遛弯。 大孙子一直在哈哈哈哈大笑,没一会儿他跟奶奶说:"奶奶,你别骑了,我爸凶我了。" 这样令人动情的一幕也是让很多网友心生羡慕。 最让人在这个年纪还动人的不就是这样一幕吗? 在这条视频下面,也有很多的网友回忆起了自己亲人,对于我们来说,有什么是比得上一切都有了的时候,才想起亲人不待的心酸呢。
国学大师季羡林曾说母亲是自己一生的悔与痛。 季羡林的母亲没有姓名,只听说姓赵,人称赵氏。 他的父亲季嗣廉是一个眼高手低、家中贫寒的农民,当初娶了十里外隔壁村庄的赵氏,还算是高攀。 不过在他发了横财时,早就将当初赵氏下嫁给他的恩情抛到了九霄云外。 季羡林幼年与母亲相依为命、家境贫寒,读大学时,孝顺的季羡林便下决心毕业工作后将母亲接到身边照顾,不料一封突如其来的“母病速归”的电报却击碎了他对未来的所有想象。 回到家乡,季羡林才得知母亲并非病重,而是“已经走了”。 那个时候的季羡林心中的伤痛,竟无法用言语诉及一二。 当时的季羡林想到母亲在多少个日日夜夜中牵挂儿子的惆怅中而不得,这是多么让人心痛的无奈。 那时的季羡林甚至有了跟随母亲一起去地下的想法。 其实,父母在世时,我们总以为后面日子还长着呢,所以也总是自以为是地“想”一些事,而不是去“做”一些事,导致悔恨的真的不在少数。 季羡林年轻时“想的”比“做的”多,这样的行为,我们身边每天都在上演,不是吗?
母爱是季羡林所不欠缺的,但父爱是季羡林一直缺少的,父爱的缺少也使得季羡林很难处理自己的婚姻关系和父子亲情。 季羡林自己没有感受过父母的爱,似乎就误以为娶妻成家只是为了传宗接代。 在女儿和儿子出生后,他就一头扎进了书海里,并于1935奔赴德国留学。 他的长子季承在《我的父亲季羡林》书中说。 “我一直不认识你们所说的‘国学大师’季羡林。我只知道,在热热闹闹的学术追捧中,父亲的心是冷的,是廖寂的。” 季羡林学成归国,被北京大学聘请为文学系主任,此时距离他出国应该过去了12个年头。 在这12年中,他的妻子彭德华独自带着儿子季承生活。在季羡林归国的时候,这对父子终于第一次见了面。 在儿子季承的心里,则认为季羡林抛弃了他们一家人,而母亲彭德华十几年来的日夜操劳,看在他的心中,让年仅12岁的他和父亲之间产生了严重的隔阂,这也为日后父子关系进一步恶化埋下了伏笔。 至于多年以后,季羡林归家之时,家人之间依旧没有久别重逢的喜悦,只有彼此陌生又寡淡的感情,直至最终,父子反目为仇。
有一次,季羡林因为工作的原因一个人住在北京,因为担心父亲无法照料自己的生活,便想将母亲接过来,好有个照应。 他在外提及父亲时,一直用着“先生”的称呼,大概他自己心里也觉得,季羡林对他们这母子两人有所亏欠。 直到他去了北京的外国语大学后,季家父子两人这才联系得多了些。
母亲的去世,让父子俩彻底决裂。
彭德华的四万丧葬费,季羡林要求儿子承担一半,他认为这是儿子应该承担的义务。
而季承拒绝了父亲的要求,他认为父亲对母亲的亏欠太多,四万块钱应该父亲出。
晚年时期的季羡林本该过着含饴弄孙的生活,但因妻子、女儿早已离开,和儿子又不相往来,使得他的晚年生活显得有些许孤单。直至逝世的前两年季羡林才和儿子重归于好,也算是安享晚年。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