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外她取得了瞩目的学术成就,甚至有机会获得诺贝尔奖。

但是为了祖国,她放弃了得奖的机会,也放弃了高薪以及优厚的待遇。

回国后的她,面对各方面的空白,她一次次从零开始。

她离开丈夫和儿子,为国家隐姓埋名30多年。

中国第一颗原子弹能够爆炸成功,她更是功不可没的功臣。

那么她究竟是谁?

轰动物理学界的女子

1964年10月16日,我国的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了。

这个消息令国人都为之振奋,也令世界震惊了。

原子弹爆炸成功,也代表着我国实力的提升。

在提到原子弹背后的功臣的时候,我们首先想到的就是邓稼先、钱三强、钱学森。

然而当年在研究原子弹的时候,还有一位女科学家,她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而她也是当时504浓缩铀生产工厂唯一的女科学家——王承书。


王承书出生在上海的一个书香之家,从小她就是被家人宠爱着长大。

王承书从小也展现出了远超于同龄人的聪慧。

从小物理和数学就是王承书的强项。

1930年,18岁的王承书以优异的成绩被保送到了燕山大学。

她学习的是物理专业,班里一共有13个学生,而王承书是唯一的女生。


在大学里,王承书也展现出了自己的实力,她比班里的男孩子学习还要好。

四年后,王承书以专业第一名的成绩毕业了。

然而当时班里一共就有13名学生,但是最后毕业的却只有四个人,而王承书就是其中之一。


大学毕业后的王承书继续在燕山大学读了研究生,毕业之后,她选择留校任教。

抗日战争爆发后,王承书离开了北京。

1939年,王承书与燕大的教授张文裕结婚了。


婚后不久,王承书有了出国留学的打算。

她申请了美国巴尔博奖学金,但是这项奖学金却只针对未婚的女性。

但是王承书却没有放弃,她非常诚恳的进行了申请。

之后委员会也看到了王承书的优秀,所以他们破例通过了王承书的申请。

就这样,在1941年,王承书进入了美国密歇根大学继续读博。


当时她的导师是在国际物理界都非常有权威的乌伦贝克。

而对于王承书,导师也是十分的看好。

王承书和老师一起进行着气体运输理论方面的研究。


十年的时间里,她和导师一起导出了一个动力学方程——“王承书——乌伦贝克方程”。

当时发布之后,整个物理学界都被轰动了,而她也打破了人们对于女子在物理方面的刻板印象。

并且他们导出的这个公式至今还在被沿用。

她的导师乌伦贝克更是连连夸赞,称她是“了不起的人才”。


放弃一切回国

之后王承书进入了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工作。

那时候西方学界的很多人也觉得,如果王承书坚持在美国继续进行研究,那么日后她极有可能会获得诺贝尔奖。

并且当时按照美国的法律,连续在美国居住五年,就可以申请加入美国国籍了。

但是王承书却不愿意,在她的心中,她还想着要报效祖国。

1949年新中国成立了,王承书得知消息后也非常的激动,同时这也坚定了她要回国的决心。


当时在美国,王承书的生活非常的富裕,生活条件也更好。

但是王承书却更爱自己的祖国。

看着这样的优秀人才要离自己远去,王承书的老师也非常的不舍,他想要将她挽留下来。

但是王承书却表示,虽然中国很穷,进行科研的条件也会差,但是自己不能等到别人把条件创造好再回来,她要自己去到那个创造条件的行列之中。

可是对于这样优秀的人才,美国又怎会轻易放弃呢。

那条回国之路,王承书用了七年的时间。

1956年,王承书终于踏上了祖国的土地,那时候她已经阔别祖国15年。


回国之后的王承书进入了物理研究所,同时还兼任北京大学的教授。

两年后,我国开始筹备建设热核聚变研究室,当时这个领域在国内还是一片空白。

这时候钱三强找到了王承书。

但是王承书之前从来没有接触过这个领域,并且那时候她已经46岁。

如果要去,那么就要从头学起,并且还要面临着很大的风险和考验。

然而王承书却没有犹豫,她直接表示自己愿意。

两年的时间里,王承书便成为了我国热核聚变领域的领军人物。

在她的指导下,我国也有了第一批的热核领域的人才骨干。


三次“我愿意”

那时候我国原子弹的研制工作已经进入了攻坚阶段,但是核心燃料高浓铀的研究却非常艰难。

1961年,钱三强再次找到了王承书,希望她可以接下这个秘密的任务。

然而接下这个任务就代表着,王承书之前获得的所有成就都要放弃,并且还要隐姓埋名。

没想到的是,王承书也只是说了一句“我愿意”。

之后王承书告别丈夫和儿子,然后成为了504厂里唯一的一个女科学家。

而她也彻底的从世界物理学界消失了。


504厂的科研人员们从世界各地悄悄的聚到了一起,他们没日没夜的工作着。

1964年1月,504厂成功取得了第一批高浓铀合格产品,这也为原子弹的成功爆炸提供了最基本的燃料保证。

而中国也成为了世界上第五个掌握高浓铀研制技术的国家。

王承书带领团队,整整将交付产品的时间提前了113天。

然而在那之后,王承书依旧从事着核事业的研究,继续过着隐姓埋名的生活。


而这也是钱三强向她发出的第三次邀请,这一次,王承书依旧是毫不犹豫的说出了我愿意,非常的坚定。

30年的时间里,王承书离开了自己的家人,奔波在戈壁与办公室之间。

她没有在学术刊物上发表过论文,因为保密的原因,她也很少出现在大众的视线中。

由于长期的辛苦操劳,王承书患上了眼疾,但是她却不想使用昂贵的进口药治疗,因为她觉得浪费。


在工作上,王承书非常的严谨,但是在生活中,她却非常的平易近人。

虽然她有着非常多的成就,但是王承书的生活却非常的简朴。

她的一双塑料凉鞋穿了两三年,一件蓝灰色的上衣更是洗到快要发白。

1994年,王承书的身体变得越发不好,在去世之前,她将自己的一生积蓄,十万元钱都捐给了希望工程。

并且她还决定要将自己的遗体捐给医学做研究。

她的笔记和书籍也都留给了科研工作。

1994年6月18日,这个为祖国默默无闻了一辈子的王承书走了。

三次毫不犹豫的“我愿意”,她为祖国的科研事业隐姓埋名了三十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斯人已逝,但是我们也会永远铭记先生。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举报/反馈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