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中国历史上,有两位历史人物备受瞩目——李自成和多尔衮。他们同为抗明将领,却因用人策略的不同,最终走上了完全不同的命运轨迹。
李自成和多尔衮,一个是明朝的绝对反抗者,一个是清朝的重要奠基者。他们在抗明过程中有着不同的战略选择和用人方针,导致了他们的结局大相径庭。
那么他们最终都是怎样的结局呢?今天就让我们一探究竟。
叛军狂飙突进燎原之势疯狂肆虐
领衔这支起义大军的,正是出身贫苦、经历坎坷的李自成。他从一个放羊僧,一步步成长为农民起义军的主将,最终被拥戴为
"闯王"
。
李自成崛起
李自成出生于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自小就遭受了家贫和饥荒的双重折磨。在一次次的生存考验中,他慢慢锻炼出了一颗不屈的斗志和过人的勇气。幼年时期,为了讨生活,他曾被迫出家当僧;后来,他又做过地主家的牧人。
可是,无论环境多么艰难,李自成都没有被命运打垮。相反,他用自己的双手和汗水,一点一滴地在人生的荆棘路上开辟出一条属于自己的小路来。
机缘在崇祯年间的一次次天灾人祸中终于渐渐向他敞开了大门。农民起义的呼声在大地上此起彼伏,李自成毅然加入了王嘉胤的起义军,很快就凭借过人的胆识和战斗力成为了高迎祥的心腹大将。
从这个时候开始,李自成的命运就像被推上了一条垄直上升的战车道,在硝烟弥漫的战场上,他用出众的军事才能和对
"均田免粮"
的诺言,迅速招揽了大批民众的支持和拥戴,声望日隆。
高迎祥牺牲后,李自成很自然而然地就成了这支农民起义军的新主帅。从此,他手中的军权开始越发的稳固和强大,战火也开始向着明王朝的大本营燎原般蔓延开来。
1643年,李自成在襄阳建立了自己的根据地,接下来,他像一阵狂风一般,迅猛地摧毁了明军的主力,乘胜追击将战火一直烧到了关中。1644年,李自成定下了
"大顺"
的国号,视西安为大顺的京师。就在同年正月,他亲自率领大军从西安出发,直扑北京!
李自成攻入北京
1644年3月19日,李自成的大军终于攻陷了北京城。就这样,一个曾经卑微如尘埃的农民,凭借着对自由和公平的无比渴望,用他手中的武器和大义,终于把腐朽的明王朝彻底推向了覆亡的深渊。
可就在这一切看似已经尘埃落定之时,一股新的力量却悄然崛起,开始在历史的赛场上展现出它的强大气息来。这股力量,就是来自东北的满洲人。
满洲人虽然在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都远远落后于中原,但他们骁勇善战、团结统一的气质却让他们在动荡的年代中占据了先机。作为满洲人中最杰出的领袖之一,多尔衮很快就展现出了他超乎常人的智慧和远见卓识。
多尔衮入主中原
顺治元年(1644年),在吴三桂的帮助下,多尔衮率领八旗军攻克了明军的重镇山海关,并很快就将李自成的大军赶出了北京城。就这样,多尔衮终于实现了满洲人长期以来的夙愿,为太宗皇帝入主中原扫清了最后的障碍。
可是,一支来自边疆的少数民族要想统治人口众多、疆域辽阔的中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多尔衮清楚地意识到了这一点,因此他在入主北京之初就着手实施了一系列英明的政策,其中最为关键的,就是他在用人策略上的卓越之处。
多尔衮重用汉官
与李自成狭隘的只用熟人小圈子不同,多尔衮大规模地重用了明朝的旧臣遗老。他不但下令原班使用明朝的官员,而且还从官制到人员整体接纳了明朝的统治机构。
多尔衮的这一政策,使得清朝在中原大地上迅速建立起了一套高效的统治机器。在他摄政的七年间,清朝内阁中起用的十个大学士就有七个是汉人;起用的十三名总督中,有十一个是汉人;而各地的巡抚,则全部都是汉族知识分子。
除了重用旧臣,多尔衮还大力开科取士,连续举行了三次科举考试,共选拔了一千多名新进士,让他们分赴中央和地方任职。这无疑是为清朝输送了一批又一批的新鲜血液,极大地弥补了满洲官员人数不足、经验匮乏的缺陷。
多尔衮用人之道
可以说,多尔衮在用人方面的智慧,是他最为杰出的领袖才能之一。他不但重视文臣,还十分重视武将。在他摄政期间,清朝的中央军机处全部由汉人把持,地方武职也几乎全部由汉人担任。
而且,多尔衮对于人才的运用,也颇有独到之处。他不但尊重和重用了一批明朝的老臣遗老,还大力启用了一批新科状元和进士。在他的智慧运筹之下,旧臣和新进都发挥出了自身的独特作用,为清朝的统治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比如,多尔衮重用了明朝的蓟辽总督洪承畴,就是凭借着洪承畴的帮助,清朝才得以迅速平定了江南,并且借此机会争取和团结了大批江南的知识分子。而宁完我、范文程等人,则成为了清朝的核心决策团队,为多尔衮出谋划策。
李自成用人失策
相比之下,李自成在用人方面的狭隘和短视就显得更加可叹了。他虽然也曾下令
"各大文武官员前来投名"
,并承诺一并录用,但实际操作中却只录用了四品以下的明朝降官,对三品以上的官员一概不予重用。
不仅如此,李自成还贬低了文官的地位,规定所有文官都要受武将节制。对于那些被大顺政权任用的明朝降官,李自成更是不作任何重用,从未认真听取过他们对治国安邦的意见和建议。
这种狭隘的用人观,加之李自成对于人才的盲目猜忌和肆意妄杀,让他很快就失去了一批又一批的谋士良将。比如,他错杀了具有雄才大略的李岩,也杀害了与他并肩作战的好友罗汝才,这无疑是大大削弱了大顺政权的实力。
李自成政权迅速覆亡
由于用人失策,李自成很快就陷入了内忧外患的困境之中。进入北京城后不久,他就遭到了吴三桂等人的反扑。而在军心士气日渐涣散的情况下,李自成的大军很快就在山海关一役中被多尔衮所率领的清军打得溃不成军。
就这样,仅仅四十多天后,李自成的大顺政权就迅速覆亡了。
而作为一代英雄的他,也在第二年的四月就壮烈牺牲,从此成为了一个短命的梦。
相比之下,多尔衮则通过英明的用人之道,为清朝在中原大地上站稳了脚跟,奠定了清王朝几百年的基业。
结语
历史,往往就是这样的一个舞台。
有的人凭借着出众的智慧和远见卓识,在大时代的洪流中领先开辟出一条康庄大道;而有的人,则因为眼光的局限和手段的狭隘,最终只能成为别人的垫脚石。
李自成和多尔衮,这两个同样出身底层、同样经历过艰难岁月的人,最终却走向了截然不同的命运。
一个因为用人失策而迅速覆亡,一个则因为善于用人而赢得了最终的胜利。他们的故事,不啻为我们重新审视历史、总结人生的一个生动教材。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