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每每雪雨夜友人聚酒唱和,大家会自然吟哦白居易这首《问刘十九》,流觞曲水抑扬顿挫承欢古今。与其浩瀚磅礴且具史料价值的《长恨歌》《琵琶行》《观刈麦》等比较,他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更能激发起大家的记挂。与李白、杜甫齐名并雄于大唐诗国的白居易,成为中国文学史上一个宏大符号——殊不知,这恰恰是对白居易的误读。“先是廉吏能臣,然后才是诗人”,这是作家赵瑜多年研究白居易得出的结论。

作家赵瑜继2021年5月出版《人间要好诗——白居易传》之后,2023年12月又推出纪实文学《清廉典范白居易》,翌年被省里推荐为全国廉政文化读本,备受读者喜爱。应该说,《清》本是作家对白居易作传的引申与延展,更是对白居易仕官生涯的扒梳,让我们对白氏一生有了总体把握,也解密出赵瑜对主人公研究之深刻,原来,诗人白居易本质上是一位勤政廉洁的治世之才。赵瑜说,白居易坚持自己在《策林》里的治国思想,“为君、为臣、为民、为物、为事而作,不为文而作”是他的一贯主张和基本遵循。诗名隆于政声,或许是百姓爱屋及乌,更兼白氏之诗妇孺皆知颇易坊间传颂,遂得以百代流传,慢慢地,大家就误以为他只是中唐晚唐一位职业大诗家。

(作者吴修明与赵瑜合影)

白居易一生“历官二十任,食禄四十年”,经历9朝帝王政期,由基层(县尉)而中枢(中书舍人、刑部尚书),堪称中唐时期重要的治世之才,更是廉吏能丞。他29岁考取进士,32岁考授秘书省校书郎。从35岁授周至县尉开始,经历了左拾遗、京兆府户曹参军、江州司马、忠州刺史、杭州刺史、苏州刺史、刑部侍郎、河南府尹、同州刺史,授勋上柱国(唐时最高荣誉,相当于今天的特级劳模、国家五一劳动奖章),最后以刑部尚书致仕,距离宰相只有一步之遥。白氏75岁病逝后,唐宣宗赠予尚书右仆射荣誉官衔,并专门赋一诗《吊白居易》,誉为诗仙,为唐代仅有。

尽管周折坎坷,从一路仕官看,白居易是中意于仕途并希望有所作为的。“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这是古代士人的最高境界。书中,赵瑜通过26个章节,扼要提炼其从基层做起,一步步体察体味民生,把自己少小时的百余篇策论的“策林”治国思想(相当于今天的提案、议案)付诸实践,深度参与国政。作为中唐的能臣廉吏,何谓能臣?白居易治县治郡治州时,所到之处均“宽刑均税”,植树筑堤梳浚河道鼓励农耕训练兵甲,贤能有为敢于担当,深受地方欢迎。作为翰林院一名言官,他直谏进言,矛头直指权贵,不媚上欺下,坚持为民请命,一度触怒皇帝和宦官权臣,几次遭贬。赵瑜为我们梳理出白居易的为政进仕之路,笔法韵白简约,介绍白居易的经历,其五次主动退官,展示出不贪恋官位的文士气节,为历朝历代朝代所罕见,也由此规避开朝中凶险。何谓廉吏?“坚辞厚礼”这个细节说,即使皇帝已经发旨应允,他也拒绝收礼并上书陈述,让我们看到了白氏为政之高洁。又,按照唐官制,歇官停俸期间,官员是没有收入的,白居易一家屡次陷入贫忧,只好变卖家产土地维持困顿生活,在东都洛阳期间,居然没钱盖房子,幸得友人接济才得以栖身,应验了最初的“长安米贵,居大不易”典故,令人动容,足见其为官廉朴淡泊之高洁气节。

纵观白氏四十年从政履痕,一是建言献策奉献策书,二是主政州县竭尽为民。尤其在担任县尉时,面对异常繁琐的杂务他不捐不弃,挺身一线,直接处置矛盾冲突,鞍马劳顿之情屡屡见诸诗文,称为“趋走”。《唐六典》称县尉“亲理庶务,分判众曹,割断追催,收率课调”,肩职甚重。比如同为县尉的高适、杜甫就非常不愿意干,最后辞职或换岗了,杜甫宁愿去率府管理兵械仓库,“老夫怕趋走,率府且逍遥”,说明基层官吏确实是苦差事。史书上留下的,是他治理杭州西湖成就白堤、疏六井便于灌溉,苏州治理河道修筑道路贯通城乡被誉为“白公堤”、担任忠州刺史(今重庆忠县)期间,他整顿地方行政鼓励生产,并兴水造林,大量植树于东坡,忠州遂成三峡名郡。此举影响到北宋苏轼刻意效仿,在黄冈植树并自号“东坡先生”……尤其白居易在72岁以刑部尚书致仕、无官可做时,依然牵挂民瘼,拿出自己半俸,首施家财,发挥自己人脉资源优势,号召寺僧、富人有钱出钱,贫者有力出力,凿石挖河,在龙门伊河流域,硬是开通出一条险滩(八节滩),往来舟楫不再船破人亡。作家通过《科举雄文看策林》《近臣直言讽喻诗》《忠州种树东坡上》《洛京囊中羞涩》《河南府尹忧贫寒》等短小掌故细节,展示出作为廉吏能臣的好官形象,成为本书主干内核。比如作为言官的白居易,他将职责发挥到了极致,最著名的就是75篇《策林》,是白氏对于解困中唐危机、兴革除弊的理性思考(提案),今日有专家概括其价值,“为君为臣之道、求贤访能之方、施政化民之略、整肃吏治之法、省刑慎罚之术、矜民恤情之核、治军御兵之要、礼乐文教之功”,诚哉斯言。赵瑜说,白居易的《策林》,剖析政治、经济、军事、刑法、吏治各方面问题,指出产生的原因,还提出了解决方法,观点振聋发聩,精辟雄辩又前卫,在白氏几十年廉政生涯中,始终如一践行初心。永贞革新期间,他上书《为人上宰相书》声援变革,险些被打入冷宫甚至如“二马八司马”那样遭遇流放。习性延续,即使除授太子宾客分司东都,按律不能再举行言官的责任,他还是忍不住上书皇帝献策,被权臣弹劾险些罢官,永远失去了升任宰相的机会。

纵观《清廉典范白居易》,一本小书,不足13万字,却奉献给读者一片观察古人的新天地。赵瑜认为,久负盛名的白居易,首先是个好官,然后才轮到作好诗,吟诗作赋只是他人生的副产品,甚至是他日常繁忙工作笔记(日记)的艺术化集成。赵瑜此说,改变了过去描写诗人吟哦酬酢、醉生梦死、十里桃花、酒肆放浪的形象,还原了一个活生生的仕官达人,修齐治平,古之士人形象跃然纸上。如果仅仅视白居易为职业诗人作家,则很难了解他为什么如此伟大,伟大到深受朝廷、百官和百姓的称赞。笔者2022年曾撰文《告诉你一个真实的白居易》,就特别注意到这一点,而今读《清廉典范白居易》,更清晰梳理出白公为政为人之雄杰刚正,实乃其诗文得以被民众持久称颂的基础。

我们在诵读流传千年的白诗的同时,往往忽略其清廉报国爱民克己的衙署往事。赵瑜此著作,从唐朝政治制度入手,持续研鉴,让我们读出了完整的白居易,对拓宽拓深白氏研究,无疑开了新河。惟其如此,才能读懂如《观刈麦》文字背后的故事,也可领略一个朝官、诗人如何敢于讽喻当朝皇帝的爷爷(如《长恨歌》之“汉皇重色思倾国”),是仰仗于当时开放的政治制度的,对于我们完整理解大唐盛世繁盛之缘起,有开拓意义。由此我们才理解陈寅恪先生为什么推崇白居易的诗文,谓之“质而言之,乃一部唐代《诗经》”,一定有诗文之外的力量,找到华章文辞诞生之渊源。于纪实文学创作而言,它给我们出了一个历史性难题或命题:该如何从卷帙浩繁中,抛却平素的浮泛潦草与表面文章,哪怕只深入一步,找到一条有理有力的观点与论据支撑,让读者开卷有益,不负古人。

“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诗外,自然指的是外部关联,即需要把事物(包括人物)看作一个整体,找到人物在历史与现实,政治制度、经济模式和文化多方面的联系,避免演绎为远离社会矛盾的孤立的文学,自言自语。如果刻板、书面化地认定白居易为当今意义上的职业诗人,那么作为县尉和刺史,白居易兴修水利、筑堤造田、处理赏罚掌管军事(白居易出任苏州刺史外还“使持节苏州诸军事”,旌节之下统领将士五千人,管理兵器箭簇战马甲胄,练兵杀敌耕战兼顾),如此统筹督办,岂是一介文士可以完成的?讲不通。所以,探幽解疑,通过大量查阅各类资料,还原一个真实的立体化的白居易,就成为作家必须解决的难题。

必有其大而能成其小。为了写好白居易,赵瑜购买、查阅了几十本专业书籍,堆满两个大书架,涉及唐代社会学、官制研究、历史学、文学、哲学、军事等,累积数百万字。复盘唐代全貌,对于全面探究白居易这一典型人物意义重大,找到了法理依据。行走在历史专家与普通读者之间,打通专家深奥与民众悦读之间的阻隔,《清廉典范白居易》算是一次尝试。《全唐诗》近5万首,为什么李白杜甫白居易能胜出?关键是,白诗在当时的海外(如日本、南洋等国)影响力已经深远,日本平安时期一部诗选《千载佳句》,中日佳句1100首,白居易独占535首。《白居易的生活与时代》,民国年间在英美同时出版,原因何在?这就让我们不得不思考一个诗家诗文背后难以就文饰来蠡测的秘籍。正如作者最后一句话:“家国兴衰、人情世故与大诗长吟,从来就是难以分割的。”

——循着《清廉典范白居易》思路重读白诗,我们会不会有豁然洞开的感觉呢?

(来源:山西日报)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