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中国着力构建更加环保的可持续经济体系,绿色可持续上的“再全球化”成为北京发展的重要机遇。3月22日,在第十六届北京市市长国际企业家顾问会议(以下简称“国际顾问会”)上,围绕“以绿色可持续发展共筑宜居智慧城市”议题,7家顾问单位高层代表共享全球治理和企业管理经验,为首都高质量发展建言献策。
北京市市长国际企业家顾问会议创办于1999年,其成员由世界500强跨国公司和知名机构的最高负责人组成,秘书处设在北京市贸促会。国际顾问会是北京市借鉴国际先进经验、推进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是国际跨国企业深入了解北京、务实交流合作的重要途径,也是讲好北京故事、擦亮北京名片的重要平台。
打造低碳循环型城市
“垃圾不是废物,垃圾是放错了地方的资源。”北京商报记者从国际顾问会上获悉,北京从2020年开始全面实行生活垃圾分类,经过几年的工作,目前已经不再需要任何新的垃圾填埋场,最后需要进行填埋处理的垃圾占整体最终处理完以后垃圾的量不到10%,整体已经达到了一个动态平衡。但这并不意味着这项工作就可以停止,后续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
日本伊藤忠商事株式会社代表取缔役社长石井敬太提出,可“以mottainai为导向,实现可循环型经济”。据石井敬太介绍,“mottainai”来源于佛教教义,意指“一切存在都有意义”。石井敬太所在企业就是以“mottainai”为理念,开展对旧衣物和纺织品资源的回收再利用工作。
例如,由于无法脱色,在聚酯纤维纺织品回收利用中,传统技术存在局限性,但通过RePEaT公司的技术,能够将聚酯纤维分解至分子级别后重新聚合,通过这一工艺将杂质和染料剔除,从而制作出具有高度泛用性的聚酯纤维纱线,实现“从服装到服装”的循环再生。
石井敬太认为,作为拥有2000万以上人口的超大城市,北京有着发展服装回收再利用的优势。希望在纤维产业,北京能够通过构建“无废”型循环经济体系,在服装回收利用领域引领全球发展的脚步。
城市更新注重“TOD”的住宅配比
如何更好地建设和运营北京城市副中心?香港铁路有限公司行政总裁金泽培表示,足够配比的住宅供应,是“TOD”的基础元素,是当区经济活动有机发展的必需条件,最直接的效果就是令办公时间过后区内的餐饮和商场仍有相当客流量,是形成地标消费的基础条件。
据悉,“TOD”是指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开发(transit-oriented development),这是规划一个居民区或者商业区时,使公共交通的使用最大化的一种非汽车化的规划设计方式。在金泽培看来,伦敦、纽约和香港成功的城市副中心发展案例都是成功的“TOD”项目,而且都是在一般轨道交通之外配上长线路的区域快线。例如,香港西九龙区有广深港快线将客源区扩大到深圳、东莞、广州;伦敦英王十字区有 Saint Pancras站,是欧洲之星列车的总站;伦敦金丝雀码头区有港铁运营的伊丽莎白女王线,这些区域快线都为各发展区注入了新的市外客流。
“北京城市副中心的轨道交通有七横三纵,在拓展副中心客源方面条件优越。其中,平谷线直接连通人口100万的三河燕郊地区,远端更达平谷。这是跨京冀两地的市域快线,也是直接输送客流到副中心的轨道专线,如何将此专线功能纳入平谷线的运营安排中,提供密集服务予燕郊地区的通勤人群,同时通过线路周边‘TOD’开发引导城市功能布局、释放空间资源活力,是平谷线的重要课题。”金泽培说。
为预防性投资建立“碳信用”
对于备受重视的气候变化,目前的对策大致分为两种,一是“减缓”,即削减造成气候变化的温室气体的排放量;二是“适应”,即规避或减轻因气候变化的影响已经产生或即将发生的危害。日本电气株式会社全球董事长新野隆指出,在“适应”气候变化方面,与“减缓”举措相比较,目前尚未整理出清晰明确的应对方法,但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以及为修复灾害而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多达世界全年Co₂排放量的10%以上。
新野隆认为,在努力“减缓”气候变化的同时,为适应气候变化而付出更大努力、投入更多资源的时代已经到来。“可以通过可视化,将‘适应’所对应的价值转换为金融商品,通过此类新型金融手段,加速‘适应’投资。”
以过去实际发生的多次灾害,对实际造成的经济性和环境性损害为例,假设采取了适应措施的情况下可能产生的影响,进行了分析。新野隆表示,通过明确实际产生的经济影响,即可得出新型适应金融的具体实现方法。目前,多地地方政府面临的课题之一就是受于预算限制,很难筹措到实施新型适应措施的资金。为此,政府、产业界、学术界需要构建起具备统一目标的生态体系,形成地方政府可利用此生态体系,为适应措施筹集资金的机制。
新野隆进一步指出,具体思路为,基于地方政府提供的地理人口统计数据,IT企业等计算出“防灾措施所能削减的价值”,金融机构便可利用此计算结果,推出如“碳信用”一类的金融商品并进行交易。通过投资家购买金融商品,资金将流入地方政府,并用于实施包括硬件和IT解决方案在内的适应措施。
“其中的一个关键要素就是,并非现在,而是把未来的Co₂减排等效果作为金融对象。如果能够实施这一措施,将会引发用于防灾措施的ESG投资迅速增长,而投资也会推动防灾措施的迭代升级,形成良性循环。”新野隆说。
北京商报记者 卢扬 程靓/文 张笑嫣/摄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