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历史上,有一件大名鼎鼎的宝物,那就是传国玉玺。它是华夏文明史上最珍贵的一件宝物,可直到今天人们却连它的真实形状都没有搞清楚。


       或许有人会觉得奇怪。传国玉玺不就是和氏璧雕琢而成的吗?四四方方的,上面雕刻着“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个字,后来还被王政君摔坏了角。王莽拿到玉玺后,用黄金补了上去,也就成了人们常说的金镶玉。
       关于传国玉玺的典故,确实很多人都知道,比如卞和泣玉、完璧归赵等等。但是,有一个疑问就是,和氏璧是环状的,而且又那么的薄,秦始皇是怎么将其雕刻成玉玺的呢?


       玉璧是古代的一种礼器,主要流行于战国至两汉时期,上面雕刻有云纹、谷纹、蟠螭纹等图案,是一种特别贵重的瑞玉。在考古史上,曾经出土过许多块玉璧,其中最大的一块当属曲阜出土的鲁国“大玉璧”。
       那么,这块号称是“大玉璧”的玉璧究竟有多大呢?经过考古学家测量,其厚度仅有0.6厘米,外径32.8厘米,孔径11.6厘米。毫无疑问,这件玉璧十分珍贵,是古人高超玉器雕刻技术的完美体现,但是玉璧这样一个东西,似乎是不太可能被再次雕刻成玉玺的,因为它实在是太薄了。


       虽然“大玉璧”足够大,可它的厚度肯定不够,至少无法用来雕刻成印章。那么,有没有一种可能,是古人所用的印章比较小的缘故呢?
       在影视作品中,玉玺出现的频率十分高,比如涉及到古代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几乎都会出现玉玺的形象。影视剧中的玉玺,个头可是非常大的,最少也有一个巴掌大。甚至有时候,剧中的玉玺比足球还要大,上面雕着龙兽,看起来十分的威武。


       玉玺起到的实际上是印章的作用,而在唐宋之前的印章的个头是很小的。具体有多小呢?答案可能超过你的想象。唐宋之前的印章,个头大概也就只有一个核桃大小,只有这样的尺寸才能挂在腰带上。
       古人将印章做得如此之小,倒不是因为古人发掘不出大的玉料,也并非是因为古人雕刻玉的技艺不够。古人所用的印章之所以这么小,完全是为了美观,只有这样大小的印章才能随身携带,尤其是挂在腰带上,这与现代的公章有异曲同工之妙。


       可能年龄大点的都会记得,以前大队里的文书,通常还真是把印章随身携带挂在裤腰带上的。古人也同样如此,古人也喜欢携带印章,然后挂在腰带上既美观又安全,还不用担心被他人盗用。
       随着时代的发展,现在各单位对印章管理都十分严格,不太可能出现随身携带印章的现象了。同样的道理,宋朝之后朝廷对官府印章管理也日趋严格,署印只能存放在衙门,不再由官员随身携带。因为这个缘故,宋朝之后的官印也就越做越大,比如乾隆皇帝刻的最大的一个印章,大小几乎跟一个小号脸盆差不多。


       从和氏璧的大小形态上来看,显然是不适合雕刻传国玉玺的,即便是再小的玉玺也不成,因为和氏璧的厚度摆在那。比如说历史上第一枚皇后玉玺,也就是吕雉命人雕刻的“皇后之玺”,现存于陕西历史博物馆,其大小也就相当于一枚核桃,还是一枚比较小的核桃。


       不过,南朝宋学者范晔编撰的《后汉书》一书中,倒是提到了一种说法,他认为传国玉玺所用的玉料开采与蓝天山,是秦国自己开采挖掘出来的,而不是从赵国掠夺过来的那枚和氏璧。综合来看的话,范晔的说法还是非常有道理的,以和氏璧的形状,确实是不太可能雕刻成四四方方的传国玉玺。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