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子夺嫡,惨烈异常,康熙千古一帝,南征北战,晚年失策,祸起萧墙,让人惋惜。 然而,话说回来,康熙的这些儿子们也不让人省心,贵为皇子,为什么非要争皇位,安心做一个无忧无虑的王爷不好吗? 安心做个无忧无虑的王爷?能有这样的美好结果谁还要提着脑袋去争皇位,这个想法虽然美妙,但是实际情况却不允许你这么做。
树欲静而风不止 中国有个成语用在这里恰到好处,“树欲静而风不止”,有许多事情并不以主观意识而发生可观改变,这也便是大家常说的“天不遂人愿”。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想状态,而这种状态与状态之间又互相冲突,自然而然无法全部达成所愿,无奈之下,便归咎于“天”,其实是人心作祟。 康熙的皇子不只是这九位,他一生有35位皇子,死的死,小的小,只有这9位是储君的有力竞争者。 作为一群成年皇子,他们除了拿俸禄和皇帝赏赐外,他们还经营着不少产业,在京城有不少铺面,在京外也有暗地里的产业链由他们罩着,这些收益有的见得了光,有的见不得光。 康熙在世的时候,固有格局基本定型,大家互相都有不好明说的事情,也就成为僵持不下,井水不犯河水的局面。
包括太子在内,屁股也不是干干净净,造成这样的局面,有一部分原因是因为他们贪心,还有一部分原因是他们花销比较大,俸禄无法支撑他们的日常开销。 康熙活着的时候还好,在康熙撑起的这片天下面,诸位皇子分食着蛋糕,虽然也有一些暗地里的你争我夺,但是很少拿到台面上掰扯,只是争夺一部分利益归属。 但是康熙死后,情况则大不相同,谁能上位,谁的利益就会得到保存,其他人的利益就会被大幅度打压,甚至有可能,一无所有,或者被圈禁。 成年皇子得到尊宠以后,不想放弃美好富足的生活和收益,那就只有一条路可走,夺权。 皇长子胤褆组建大千岁党,成员有明珠、余国柱等人,核心竞争力是大儿子的身份(第五子,前四子不在了)。
皇长子胤褆开始受到康熙喜爱,跟随康熙出征,积累不少战功和威望,直逼太子之位,只不过他太过心急,在太子第一次被废的时候,竟然提议处死太子,被三皇子趁机攻击,最终落得圈禁的结局。 太子党是法定的储君,地位得天独厚,太子党的成员主要是索额图等人,本来这一队胜率极高,可惜的是,康熙在位时间太长,太子胤礽当太子都当出了历史记录,整整三十八年,让他白白干着太子的活,却始终无法获取权杖。 胤礽心急其实不是愚蠢,换成谁到他的位置“享受”38年恐怕都会有些牢骚,最重要的是,成年的皇子们越来越多,他当一辈子太子最终当不上皇帝的可能性越来越高,所以才铤而走险。最终被康熙二次废黜,无缘帝位。 皇三子胤祉,领导的是一群学子清流,酷爱学术的皇三子,俨然是一副书生的情怀,然而这样就能置身事外吗?答案是不能,树欲静风不止,胤祉演绎的很好,最终他退出竞争,依然被雍正幽于景山永安亭至死。 他们的垮台,给了老八机会,组建了当时的八爷党,被称为“八贤王”,可见他在朝野还是很得人心,而且他善于经营,胤禩、胤禟、胤、胤禵组成的阵容也十分豪华。
八爷党的崛起,意味着太子党的彻底沉沦,一直在太子党羽翼下生存的老四,终于在这个时候站了出来,他带着老十三一起与老八争夺皇位。 老四与老八不同,老八属于高调做人、高调做事,他把自己想争皇位摆在明面上,就是要依靠自己的能力,去笼络一众支持者,等康熙归天之后,顺其自然的接掌皇位。 老四则是城府极深,如同蛰伏的毒蛇,并不结交党羽,而是暗中收了两个关键的心腹,一个是川陕总督年羹尧,一个是步兵统领隆科多。 最终,康熙驾崩,隆科多密保老四,在隆科多的支持下,顺利登上皇位,而康熙喜爱的老十四远在千里之外,导致八爷一伙丧失良机。 不争行不行?只想做一个安静的王爷 不争行不行?行,比如老三,在失去了太子的庇护以后,他选择退出,结局怎样呢?被“幽于景山永安亭至死。” 老八一伙儿人最终如何呢?先是受到了雍正的重用,转而又被雍正一一清算,自古成王败寇,输了想退而求其次,安心做王爷,显然不现实。 历史上就没有不争皇位,甘心做一辈子王爷的人吗?当然有,这种情况一般有两种,第一种就是皇位竞争成功人的身边人,比如说雍正的铁杆迷弟老十三,他就安心做了王爷,而且受到雍正厚爱。 但是这也是老十三用命争回来的,只不过雍正争的是皇位,他争的是王位,雍正赢了,他也就赢了。
第二种是弘昼那样的人,与弘时的苦苦相逼不同,弘昼选择与世无争,不争皇权,只想做王爷。 但是,弘昼的不争,其实也有一层含义是“不能争”,弘历的皇位太稳了,争了也白争,弘时的例子摆在那里,就如同一个警钟。 弘昼过得好不好?在物质上来说,得到了满足,但是在理想来说,他得不到施展。 即便如此,弘昼也得时刻受到弘历的提防,因为你生为宗室,对皇位有威胁,至于你争与不争那是你的选择,但是你处于能争的位置,却是客观事实,万一你哪天不开心,又想争了怎么办?所以,乾隆不得不防。 皇子不等于王爷 皇子当不上皇帝,也不一定就能当上王爷,很多皇子终其一生就是一个贝子、贝勒,与王爷根本无缘。 在努尔哈赤时期,继承人的选拔采取的是推选制,努尔哈赤将举荐的权力交给八旗王爷,皇太极就是综合能力比较强被举荐上位。 到了顺治继位的时候,其实皇位继承人的选拔就已经不是举荐任贤了,再到康熙的时候,已经受到汉文化影响,主张立嫡立长了。 清朝皇族的妻子,地位也不尽相同,分为正妻,侧妻,庶妻。
贝勒,贝子,镇国公,辅国公,这些爵位才是大多数皇子们的爵位,而且你还不能小瞧了这些爵位,因为有一些妾室所生的皇子,连这些也都得不到,只能盼着皇帝的恩封。 同样是皇子,但是身份差距却相去甚远,表面称兄道弟,实际上心里却要承受很大压力。 比如努尔哈赤的皇子阿巴泰,他就面临这样的问题,由于母亲为庶妃伊尔根觉罗氏,他的地位就受到这样的出身左右,爵位比其他皇子要低上不少。 好在阿巴泰相对年长,提前获得随努尔哈赤出征的机会,建立了不少的军功,这才得到努尔哈赤的一些肯定,但是爵位方面,依然没什么大幅度提升。 在天聪元年(1627年)的12月,蒙古察哈尔部首领前来归附,努尔哈赤为表示欢迎,特意摆下酒席款待,席间不乏双方的皇子们。 阿巴泰作为皇子出席酒宴接待,这本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但是有一件事让他犯了难,因为他年长其他皇子很多,但是本身的爵位却很低,如果参加宴席,不仅只能和一些小小贝勒坐在一起,甚至还要坐在蒙古来归附的贝勒明安巴克之下,这让他感觉很羞愧。
在这件事的处理上,阿巴泰有些失策,他选择拒绝出席,惹怒努尔哈赤,被训斥“尔今为贝勒,得六牛录,已逾分矣!”
最终,阿巴泰低头认错。
清朝皇室不得闲
如果某位皇子,愿意放弃一切荣辱心,心甘情愿赋闲,爵位低也没有攀比心,就是想图一个清闲无忧行不行?答案还是让你失望,不行。
清朝的高级宗室,必须强制当差,皇子显然位列其中。
清代皇子最次也是一个清代入八分爵位,而得到这个爵位就得当差(极个别情况例外),统领侍卫、八旗都统、军机大臣等等,或者在宗人府当差,掌管禁军,再不济跟随在皇帝身边,做一个御前大臣,守卫皇帝安全。
扶不上墙的烂泥,这些官都当不了,也不当不了护卫,保护不了皇帝,体弱多病能不能逍遥一些?还是不能,因为你即便再无能,还是有适合你的工作,比如,守陵。
到了这一步,千万别再执拗了,因为这已经是皇子的底线,皇子不要颜面,皇家还要颜面,执意想赋闲过上逍遥日子,整日无所事事的皇子,这种顽劣之徒,最终只有被圈禁一途。
综上,皇子不争皇位自然可行,但是要恪守己身,做好被排挤的心里准备,甘愿独自守着清净,干一些无关痛痒的差事,不与别人争利,不与他人抢权,爵位高低全凭人家兄弟心情,能够放心荣辱心,甘愿做一个无为的皇子,也不在乎别人的眼光与冷落。
即便如此,想要过逍遥的日子依然不能,因为清朝皇族的爵位继承是递减制度,自己窝囊不说,到了子孙未来,可能连个爵位都混不上了。
参考资料:《清史稿》《满文
老
档》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