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博物馆里珍藏着一件国宝级文物,这件名为“战国商鞅方升”的青铜器,同时也是上博的镇馆之宝,被国家明令禁止出境展览。


       公元前334年的冬天,秦国铸造了一件举世震惊的青铜器,这件青铜器就是“商鞅方升”,而下令铸造它的人正是历史上大名鼎鼎的商鞅。
       如今看来,这件外表看起来平平无奇的青铜器,却隐藏着秦国一统天下的秘密。
       众所周知,秦国的强大始于商鞅变法。
       根据史书上的记载,商鞅当上秦国的大良造后,颁布了一系列的新措施。在这些新措施中,有一个十分重要的举措,那就是允许土地私有。
       商鞅为了激励百姓们的生产热情,允许秦国百姓开垦荒田,这些新开垦的荒田可以自己耕种,也可以出售给别人。然后朝廷根据百姓占有的土地多寡,再来征收这个赋税。


       如此一来,秦国百姓们的生产热情大大提高,为了获取更多的耕地,人们竞相去开荒。而且,即便是自己不愿意或者没有能力耕种了,也可以出售给别人获利。
       这个措施的出现符合了秦国百姓们的需求,同时土地私有也符合了历史进步的需求。
       秦国的国力因此变得越来越强盛,百姓们的生活也越来越富裕,为秦始皇“奋六世之余烈”统一六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但是,随着秦国百姓开垦的土地越来越多,一个新的问题就出现在了大良造商鞅面前。
       那就是,秦国各个地方官府设置的量具标准并不统一,极大地影响了朝廷征收税收的效率。


       而且,对于秦国百姓们来说,量具标准不统一也让他们吃了很大的亏。
       因为使用的标准不同,所以有人土地多可能实际交的税还少一些,有人土地少可实际交的税还要多一些。
       有鉴于此,商鞅认为必须制定一个统一的量具标准,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
       换句话说,统一度量衡这个事情,其实并非是秦始皇和李斯首创的,百年前的商鞅已经这么做了。
       只不过,商鞅统一的是秦国的量具,而秦始皇统一的是六国的量具,从根本性质上来说两者区别并不大。
       统一量具,这是人类之前从未做过的事情,开创了人类历史的先河。
       想要给地方官吏制定标准,首先就要给他们一个标准,可这个标准如果仅仅以文字来呈现,显然不可能得到完美的执行。
       那么,除了文字之外还有什么好办法没有?答案当然是有的,那就是铸造一个全新的量具,使秦国上下都使用这个量具作为标准。
       于是在秦孝公十八年年底,也就是公元前334年12月,商鞅下令工匠开炉铸造了一件新量具。


       在量具上,商鞅还命人刻下了这么一段文字:“爰积十六尊五分尊壹为升”。“尊”同“寸”,也就是说,新量具的容积为“十六寸又五分之一立方寸”。
       新量具被铸造出来后,从此就成为了秦国铸造量具的标准,各地的官吏也都按此标准征收赋税。
       虽然秦孝公去世后,商鞅也被人污蔑谋反最后战败身死,但是他下令铸造的这个“商鞅方升”却保存了下来,而且还被秦国历代国君当成国宝。
       像“商鞅方升”这样史无前例的器物,被历代秦王视作珍宝也很容易理解。因为这件不起眼的青铜器中,蕴含着秦国强大的根源,所有新铸造的量具都要以此为标准。
       换句话说,仅仅是统一量具这一点,秦国就已经走在了时代的前列,而其余六国却对此一无所知。


       虽然六国也陆续出现了一些变革,但是始终没能找到其中的关键点。因此,六国推行的这些变革无一例外都失败了,国家也没能因此强盛起来。
       秦国统一六国后,“商鞅方升”仍然被当成秦国的镇国之宝。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下令在“商鞅方升”上新增一行文字。这行文字是:
       廿六年,皇帝尽并兼天下诸侯,黔首大安,立号为皇帝,乃诏丞相状、绾,法度量则不壹,歉疑者,皆明壹之。
       这句话的大概意思是,始皇帝统一各诸侯国后,命令丞相隗状和王绾进一步统一量具,用来代替原先六国所使用的量具,还要让百姓们都知道这件事。
       最后,可能很多人都好奇,这个“商鞅方升”它究竟多大呢?


       想要测出“商鞅方升”的容积,说简单也简单,说难也难。简单一点,直接装满水即可得出结果,但这毕竟是一件国宝级文物,显然不能用这么粗暴的办法。
       而且,考古学家毕竟不是计量学家,想要在不破坏文物的前提下得出结果,还是有一些难度的。
       所以在1981年的时候,上博邀请上海计量测试管理局的专家对“商鞅方升”进行了测量,最后得出该文物的容积为202.15mL。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