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而成,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文|Severn

根据FBI一份数据显示,2022年美国民众因遭受网络诈骗,直接损失达102亿美元。

较之2021年的69亿美元,同比飙升47%。

这让美国人更加仇恨印度人。

因为网络诈骗集团背后的钓鱼团伙、呼叫中心,绝大部分都盘踞在印度。

通过电话线,跨越大西洋将“网”撒向美国社会的底层话务员们,同样是操着纯正美式口音的印度人。

那么,印度如何通过电信诈骗,从美国人手中狂敛百亿美元?

泛滥成灾的印度电信诈骗

2021年,美国FBI网络犯罪投诉中心,共计接到84.7万起电信诈骗报案,相较2020年增长7%,造成直接损失69亿元。

具体诈骗方式包括,欺诈企业机构骗取汇款,利用个人虚假身份骗取用户信任,跨境虚拟数字货币交易,甚至还有网购不发货等形式。

报告显示,受骗群体多集中在美国60岁以上老人。

考虑到大量损失较小受害者碍于脸面,或担心惹上麻烦未选择报案,2021年美国网络诈骗犯罪涉案总金额,或大大超出统计数据。

而到了2022年,这个数字再度直线飙升,以47%的涨幅突破“百亿大关”,诈骗案件数量翻了一倍不止。

仅从涉案金额与案发数来看,网络诈骗已经成为美国最主要的网络犯罪类型。

而酿成这一现象的最大祸首,是远在大洋彼岸的印度人。

从2013年开始,印度人就悄然将电信诈骗目标群体,对准富裕且自大的美国人。

大量专门针对美国的电信诈骗集团,短短几年时间如雨后春笋般冒出。

2016年,美国司法部一度将印度列为电信诈骗犯罪“重点防范国家”。

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这年10月发生于南得州的“古吉拉特邦呼叫中心案”。

2016年10月,南德州法庭向联邦法院起诉了一起跨国系列电信诈骗案,仅查实的就有1.5万名美国人被骗,单起案件损失超300万美元。

经查,遭到起诉的嫌疑人IP地址大多位于印度古吉拉特邦。

立案后,美国财政部管理局联合国土安全部、移民局、警方等多个部门,历时三年总算将这起案件破获。

据悉,此案遭到起诉的底层“话务员”共计61人,其中56人都来自印度古吉拉特邦。

在通讯世界“广撒网”时,一旦某个受害人表露出将信将疑的语气,话务员们就会像闻到血腥味的鲨鱼一样,开始对目标“狂轰滥炸”,直到对方相信、交钱。

这伙印度话务员最常用的伎俩,是冒充国税局特工诈骗美国群众。

以受害人存在“漏税”行为,要求其付款赎罪。

加州一位名叫海沃德的男子,就因为这条理由,前后搭进去13.6万美元“税款”。

除伪装成税务局官员、警察这些身份,话务员们还会冒充国土局人员,通过伪造的逮捕令、驱逐令、税负缴纳单等“证据”,威慑受害人将现金打到指定账户。

这些作案人,要么是印度国籍,要么是印度裔美国人。

经此一案,印度彻底成为美国电信诈骗重点防范的对象。

但可惜的是,古吉拉特邦一起案件的破获,对于遏制泛滥成灾的印度电信诈骗,似乎并无多少帮助。

自2016年起,印度诈骗集团呈现出一副繁荣昌盛之景,他们的诈骗方式远不止传统的语音呼叫,还增添了发短信、推网页等方法。

只要受害者点到诈骗集团的短信或网页链接,木马病毒就会立刻植入。

接着,印度诈骗团伙会光明正大的找上门来,以“灭杀病毒”的技术团队形象,向受害者索取钱财。

对此美国政府开始逐渐给印度压力。

迫于美国政府的施压,印度警方不得不牵头成立“网络犯罪侦查大队”,专门打击日渐繁荣的网络诈骗。

经过数轮清剿行动,印度上百名嫌疑人被逮捕,他们有人潜伏在新德里的政权交易机构,有人打着美国国税局的名号在孟买郊区盘踞。

在美国的敦促下,侦查大队接连破获多起诈骗案件。

2020年底,藏匿于新德里一个团伙被警方打掉,50多名案犯伏诛,这伙人涉案金额高达上千万美元。

只不过,已经尝到了金钱味道的诈骗集团,又怎会轻易善罢甘休?

2021、2022年美国电信诈骗案数量金额陡增,就是印度人卷土重来最好的证明。

对此,美国人恨得咬牙切齿,但似乎又无可奈何。

因为想要将电信诈骗连根拔除,难度实在太大。

印度诈骗集团运作模式

拔除印度诈骗集团的最大难点在于,其背后已经交织出一张庞大的利益网络。

诈骗集团的基本运营模式,大致如下。

首先,电信诈骗离不开最核心的“呼叫中心”。

呼叫中心的前身,是外包客服中心。

此前,欧美跨国集团出于人力成本、官方用语的考量,将大量客服呼叫中心设在了劳动密集型服务产业发达的印度。

这一产业的到来,直接促成了印度120万人的就业,给印度增添280亿美元收入。

但在丰富就业市场、提供国民收入的同时,也给犯罪分子留下可乘之机。

起初,因为对网络犯罪的惩治力度很小,呼叫中心的话务员们极少染上牢狱之灾。

该产业就得以迅速向诈骗犯罪产业蜕变,印度也就此成为电信诈骗大国。

接下来,便到了洗钱这一步。

印度的呼叫中心窝点,一般隐藏在大城市、交通便捷之地,办公场所甚至在写字楼内。

团队成员相互配合,诈骗效率很高。

而洗钱窝点跟呼叫中心不一样,他们多隐藏在美国本土,且处于高度分散、频繁外出状态。

这边受害者将款项汇过来,洗钱团伙就会将资金转移至可充值的购物卡、礼品卡账户,这些卡券是在犯罪团伙盗用美国人身份后申领下来的。

利用购物卡、礼品卡,洗钱团队再将卡里资金兑换成不易追踪的电子汇票、数字货币、比特币等等。

最后,这笔钱会通过隐秘的跨国地下钱庄,流进幕后金主的口袋。

印度诈骗集团的运作模式不算复杂,但难就难在牵涉方过多,过程中还数次涉及跨境操作与交易,这在无形中加大了警方破获案情的难度。

目前的印度的电信诈骗业,俨然已经形成了一个完整的黑色产业链,甚至每个环节的负责人,都有了专业的称呼。

比如,负责购买充值卡、礼品卡,并利用本地现金兑换机制取回赃款的“跑步者”。

冒充税务局或国土局,向受害者拨打诈骗、勒索电话的“呼叫者”。

盗用用户个人资料,激活充值卡、礼品卡,并将用户汇来款项转移出去的“支付处理者”。

除此之外,整个过程还离不开数据提供者、地下钱庄经纪人、呼叫中心运营商等工位。

被美国人深恶痛绝的印度网络诈骗行业,正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磨刀霍霍的景象。

对此,美国人除了咬牙切齿的咒骂之外,似乎并无解决办法。

美国人的噩梦

针对印度网络诈骗,美国社会早已是怨声载道、忧愤交加。

他们认为,印度人正像一把“吸尘器”一样,将他们钱包里的美元源源不断吸干。

可在印度却完全是另一幅景象,他们在诈骗成功后,会肆意嘲讽美国人的“愚蠢”和“天真”。

恼羞成怒的美国人,也开始绞尽脑汁发起反击。

在经历过最初的讲道理、对骂、停机换号码之后,美国人还学会了疯狂升级杀毒软件,阻拦一切电脑广告弹窗,甚至将电脑和手机格式化、换掉Windows系统。

只可惜,类似的网络诈骗案件仍旧屡禁不止。

2012年夏天,有一位来自新泽西州的美国女性受害者,在网络上发布了“向印度诈骗方复仇”的贴子。

该女士提出了一个破天荒的观点:在网上学习几句印度咒语,接通电话后直接骂过去。

她相信,对方在经历几秒钟的沉默后,会认为电话那头是一位不好惹的美国人,会因此挂断电话。

然而从这条建议很快就沉默在网络世界了,不难推测,它并没有什么用。

不过这位女士的贴子,却给了美国人灵感,那就是集众人的智慧,不断分享、更新应付印度诈骗犯的方案。

十余年来,这条贴子一直在更新。

美国用户会在上面分享自己的受骗经历,也会给出一些应对方案。

但可惜的是,目前美国网络诈骗案件数量仍然只增不减。

其实这种情况不难理解。

英语是印度的官方语言,电信诈骗、呼叫转移的第一目标,一定是英语区国家。

且印度人口结构年轻,失业人群众多,再加上此前跨国公司将大量客服外包活动转移到这里,给了印度年轻人利用呼叫转移投身电信诈骗的机会。

许多会讲英语的印度年轻人毕业或辍学后,很轻松就能在新德里、孟买的呼叫中心找到工作,且薪金不菲。

成功拿下客户“开张”后,到手的奖金还会远超工资。

正如印度一位网络安全专家所言,目前印度仍存在大量年轻廉价劳动力。

尽管他们明知自己在从事违法犯罪工作,但为了生存,他们只能铤而走险。

再加上近些年全球疫情、俄乌战争、巴以冲突等突发事件带来的全球经济不景气,失业率剧增。

印度年轻人冒险投身电信诈骗业,似乎也就可以理解了。

结语

印度网络诈骗产业的蓬勃发展,症结在于其经济发展与就业环境跟不上人口增长速度。

再结合不景气的总体大环境,广大印度年轻群体,只能被逼投身诈骗行业。

至于一股脑涌入美国,不仅仅源于美国是英语国家,更因为其高调且炫富的做派。

从目前两国处境来看,印度网络诈骗很长一段时间内,仍旧难以被消灭。

而美国人的苦日子,也才刚刚开始。

参考资料

[1]李一南.印度“呼叫中心”对美实施电信诈骗[J].现代世界警察,2021(12):89-94.

[1]李皛.美国网络诈骗犯罪与执法[J].现代世界警察,2022(08):32-39.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