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未经授权,禁止搬运,违者必究”】

众所周知,我国拥有非常优秀且悠久的传统文化,其中凝聚着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

“斤”作为我国传统的重量单位,早在几千年前就已经出现了,被人们广泛应用于度量各种物品的重量。

无论是粮食、蔬菜,还是金银财宝,都离不开这个重要的单位,可在历史长河中,“斤”的重量标准发生多次变化。

就比如清朝时期吧,当时人们定义1斤为16两,若是换算成现代计量单位的话,就是586.816克。

当然,不少人认为1斤16两是这么来的:古人为了防止缺斤少两,认为北斗七星加南斗六星再加福寿禄三才,一共是十六,也就是16两。

倘若人们缺斤少两,那就是有损自己的福报,这也是古人的一种监督。

料谁也没想到,“斤”这个古老的重量单位,在国际化过程中竟然与“500克”完美接轨了,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重量单位的变迁

春秋战国时期,当时人们文字还没有统一,各国的重量单位也有很大的区别,像是秦国、晋国的人,基本是使用斛、斗、升为单位。

随时间推移,古人开始掌握斤、两、钱、分,把它们当作生活中的重量单位。

殷商时期,当时有个官职名为“司马”,其实就是管理马匹的职位,因为常常与粮秣接触,所以“司马”就与重量单位扯上关系,也被人们称为“司马斤”,“斤”也成为商朝重要的是度量衡制度。

秦始皇时期,嬴政统一了六国,制定了斤两的十六进位制,想必各位听说过“半斤八两”一词,既然如此,一斤也就是十六两了,它也一直延传至清朝。

但在王朝更迭中,斤的重量出现了变化,就比如西汉、魏晋南北朝时期,一斤大约是200多克,而在隋朝初年,一斤大约在600多克。

明清时期,这个标准又有所调整,1斤大致维持在600克左右,可见古代的“斤”并没有一个固定的标准,而是随着时代发展不断调整的。

古人定斤的标准,更在乎的是人们方便使用与实际需要,但到了现代,1斤就变成10两,也就是500克,难不成就这么巧吗?其实与历史有着脱不开的关系。

历史因素

我们都知道,清政府“闭关锁国”的政策以及腐朽不堪的政治,让我们吃尽了不少苦头。

大批洋人带着自己的度量衡(kg、g、m、km),来到我国生活,这与我国的度量衡相冲突,经过计算,一斤货物的重量放到洋人天平上,称出来是586.816克,双方交易也比较麻烦。

标准不统一的度量衡,给贸易、交流等带来了诸多不便,于是有人想到统一标准,更好地适应现代化的发展需求。

1930年,国民政府方便与国际接轨,开始考虑统一度量衡标准,随后颁布了《中华民国度量衡法》,从那时起,一斤就等于500克,一直沿用至今。

现在想想看,500克这个重量比较合适,既不会过重也不会过轻,适合作为生活中常用的计量单位。

另外,500克的重量在国际公制单位中,也比较容易换算和理解,这样一来,既保留了“斤”这个传统单位,又能方便国际交流,真是一举两得。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既没有放弃优秀的传统文化,又能很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也算是我们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理解吧。

现如今,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标准化也成为未来不可避免的趋势。

以“斤”为例,它在未来可能会进一步与国际标准接轨,成为更加通用的计量单位。对此,各位有什么不同的看法吗?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