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灭了“内阁”+“三法司”以后,嘉靖皇帝又为海瑞安排了第二场审讯。这一次,嘉靖皇帝决定动用都察院、翰林院、国子监那些饱读圣贤之书的“废物”对付海瑞。可就算如此“以毒攻毒”的审讯安排,嘉靖皇帝还是不放心,正式审讯之前,嘉靖皇帝决定先为海瑞安排两场预审。 此时的海瑞静静坐在牢房等待,等待第一位挑战者的出现,顶替黄锦位置的“司礼监首席秉笔太监”——石公公,出现了。

来到牢房,石公公先发表了一句关于牢房配置的不满: “怎么床和桌子椅子都没有?先搬把椅子来!” 石公公是来劝说海瑞主动认罪的,争取得到海瑞的好感是劝说成功的必要基础。 然后,石公公进入正题: “我姓石,是新任司礼监首席秉笔太监。有话问海主事。” 剧中的“司礼监”有一位“掌印太监”、一位“首席秉笔太监”和三位“秉笔太监”组成。吕芳离开以后,陈洪上位;而排在陈洪以后的黄锦,则成为了“首席秉笔太监”;黄锦被嘉靖皇帝处置后,排在黄锦以后的石公公便成为了新任“首席秉笔太监”。 正常情况而言,石公公虽为四品官员,但却位高权重,乃系无数朝廷官员争相巴结的对象。可石公公自我介绍以后,海瑞并没有回应,甚至连个正眼都没给。 自己来劝说,可对方连搭理都不愿搭理自己,这就没有了对话基础,石公公只能增加砝码,争取海瑞的回应: “我是奉旨来问话的,皇上说了,你可以坐着回话,也可以站起来回话。” 两层意思:我是皇上派来的,你得给我面子;不想站起来回话,也可以坐着回话,但你总得回话。

海瑞还是没有反应,石公公颇显无奈,说道: “不用我帮你站起来吧!” 这句话明显带有威胁,这个“帮”可不是好帮,大意就是强调海瑞敬酒不吃吃罚酒,再不搭理我,我可要用点手段了! 海瑞仍旧岿然不动,石公公突然也意识到一个问题:面对这位爷,可是敢直言叫骂嘉靖帝的主儿,还能怕了自己这个“秉笔太监”?于是,石公公放弃了,还是直接进入正题吧。让海瑞驳了面子,并不丢人。 “你是个清官。这是皇上的原话。皇上说了,你想做比干,他却不是纣王。” 仍然在努力搭建对话基础,争取海瑞的好感。“你是个清官”,是对海瑞的肯定;“你想做比干,他却不是纣王”,就是嘉靖皇帝给予海瑞的态度——我大明朝不需要你做比干,还没烂到纣王在位的周朝模样。 对于嘉靖皇帝的这句话,海瑞还是认同的: “大明朝不是商朝,没有比干,也没有纣王。” 海瑞终于回话了,石公公有点激动,赶紧“巴结”上了: “你这句话回得好,我会如实回旨。我来有两番意思要告诉你。第一番意思是皇上的意思,你听好了。” 你说的好,你说的对,你只要开口,我就有机会!

海瑞上疏的目的就在于唤醒嘉靖帝,现在,嘉靖帝派人传话了,海瑞自然想听: “请说。” 石公公说道: “现在是卯时,再过一个时辰,你就要在都察院大堂受审。审你的是都察院、通政使司、翰林院、国子监那些御史翰林和给事中。你的奏疏也都早发给他们了,他们要将你说的那些不通的话一句句驳了。皇上叫我问你,面对他们的驳斥,你有没有话回?” 这句话仍是威胁,海瑞只是举人出身,而都察院、通政使司、翰林院、国子监的那些官员可都是饱读圣贤书的读书人,理论修为远在海瑞之上。这种对决基本类似于一帮子教授、专家来驳斥一个本科生。 石公公向海瑞提供透漏第二场审讯的恐怖组成,目的就是警告海瑞:有这些靠嘴吃饭的官员审你,你怕不?就算你不怕,你觉得你能怼对这些“废物”吗? 对话的环境刚刚缓和,石公公这句话又将对话拉回了冰点,海瑞的倔脾气又上来了: “该回的便回。” 态度很明确:我不愿意搭理你,该干嘛干嘛去吧! 饶是石公公脾气再好,面对这样的海瑞,还是生气了: “哪些该回,哪些不该回!” 海瑞又不说话了,石公公一看“圣旨”是压不住海瑞了,只能改变策略: “要找死,通惠河跳下去便是。买根麻绳也不过两文钱,偏要搅得天下不安!海主事,‘文死谏,武死战’,那全是狗屁。读书读到狗肚子里去的人才信那一套。”

不可否认,石公公的这段话是大实话,而且非常实际、识时务,赵贞吉之所以能够今天的仕途成绩,大致就出自于此。可海瑞并非赵贞吉,更非为权为利之辈,嘉靖皇帝对其“无家无国、无父无君”的评价虽然不错,但海瑞心中有“民”,这才是“学而优则仕”的最终目的。 赵贞吉之流,千百年常用,精致的利己也能助其快速升迁,将读书的目的发挥到极致;但海瑞,只有一个,千古流芳、万人称颂。 所以,石公公的这段话用来劝一劝赵贞吉们,可以;用来劝海瑞,白扯! “诛心”之论以后,石公公开始为海瑞提供解决问题的办法: “一句话,待会儿到都察院大堂只要你在那些人面前认个错,皇上便会放了你,那些人也不会因为你再受牵连!” 听到这句话,海瑞烦了,直接扔出一句话: “我想听石公公的第二番意思。” 不可能认错,这辈子都不可能认错!还有话,你继续说;没有话,你真可以滚了! 又被怼了一次,石公公心中再添无奈,第二层意思是石公公自己的意思,用海瑞最在乎的东西来劝说海瑞: “你上的这道疏已经牵涉到了我大明朝的根本,我这句话你听不听得懂?” 你得罪的不是别人,而是拥有绝对生杀之权的嘉靖皇帝,你懂不?

海瑞松开了,态度缓和了,因为他清楚石公公所指。于是,海瑞答话了: “请说下去。” 石公公一听有门,赶紧继续劝说: “大了我不说。就说宫里,还有镇抚司就好些人受了你的连累。吕芳吕公公人都去了南京。黄公公阿弥陀佛似的一个人,帮你说了几句话,现在还在东厂的大牢里面,天天受折磨。对你一直不错的那个齐大柱和朱七也都被抓起了。还有你的那个好朋友王用汲也急调回京了。你要是不认个错,那些人一个个都得死,你知道吗?这些你都想过没有啊?” 吕芳、黄锦,海瑞虽然不认识,但这也触及了海瑞“不愿牵连任何人”的上疏初衷;朱七、齐大柱,和海瑞关系较近,更非海瑞愿意连累的所在;贤者润莲,更是海瑞刻意保护的唯一挚友,海瑞更是不想连累。 原本,海瑞想得似乎很周全,自进京以来便对齐大柱冷漠非常;上疏之前,更是劝说王用汲去了南方查案;自己的家人,更是拜托给了李时珍;他的目的很明确,就是不愿牵连这些人。现在,海瑞“不愿牵扯任何人”的目的落空了,那些人一个个都得死,海瑞迷茫,恍惚了。 有人认为海瑞太过刚硬,做事不计后果,更不会顾及周围人的感受和牵累,现在来看,误会海瑞了。 只是,海瑞既然已经决定“死谏”,恐怕也顾不了那么多了,只能无奈的给了一句: “我怎么救他们?”

海瑞之意在于孤注一掷,在于为国为民,只能放弃所有,可石公公明显会错了意,还真就给出了具体的“挽救”办法: “皇上都替你想好了,你就说圣人的书没读好,把孔圣人孟圣人和黄老给弄混了,才说了那些疯话。你请了罪,皇上就不会治你的罪了,还会破例将你调到国子监去,表面上是让你读圣人的书,实际都给你安排好了,让你参加贡考。你不才是个举人吗?参加了贡考,拔贡九卷到都堂,科名也会有了。圣德巍巍,你的前程也有了仕途的底子。这可是千古未有的的一段君臣佳话!” 嘉靖皇帝为海瑞安排的路子确实诱人,只有认错,就没人再受连累,就没人会因为海瑞而丢掉性命;只要认错,海瑞便能立马拥有读书人最在乎的“功名”;只要认错,海瑞就能成为“正途出身”的官员,而后步步高升,迎来光明前途。 读书人一生的最高追求,大致如此!能和君主成就一段“君臣佳话”,更是身为臣子的最高追求! 一句话,嘉靖皇帝开出了难以拒绝的价码,就看海瑞的意思了! 还是那句话,石公公面对的是海瑞、海笔架、海刚峰! 如果石公公坚持强调海瑞上疏的负面后果、连累人等,海瑞即使仍不会认错,但或许会有点软话。现在,石公公竟然将海瑞上疏的目的归结到了普通读书人的为己谋私上,所有的可能都不会出现了。 海瑞答话: “请公公转奏皇上,臣海瑞无话回奏,只能用圣人的话回奏,孟子曰:‘民为重,社稷次之,君为轻。’老子曰:‘圣人无恒心,以百姓之心为心。’请皇上多想想我大明的社稷江山,多想想天下的苍生百姓。我个人的死活不过如一片落叶,化为尘泥罢了。” 绝不认错!只要皇上能认错,海瑞宁死!

好一个刚硬刚硬、无欲则刚的海刚峰! (本文仅基于《大明王朝1566》具体演绎情节和人设解析,并不以历史史实为依据,个人观点,欢迎提出批评意见!)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