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明初,朱元璋接连击败蒙古军队,一举推翻了元朝在中原的统治,重新建立了汉人政权。与此同时,元顺帝北逃漠北,在那里建立北元政权。明朝多次北伐,试图彻底消灭这个“国中之国”。
然而,蒙古组织松散,明军难以歼灭。此后二百年间,北方边境不断有哥哥骚扰明朝边界。为何明朝对蒙古始终无力征服?后来崛起的满洲政权清朝又是如何彻底打败蒙古,将其纳入版图?这其中蕴含着怎样的历史启示?
一、明初朝廷武力北伐,难以彻底征服蒙古
公元1368年,朱元璋在应天府(今南京)建立明朝,结束了蒙古人在中国的统治,史称“驱逐胡虏,恢复中华”。此时,元朝末代皇帝元顺帝北逃漠北高原,在那里建立北元政权,成为明朝北方的心腹大患。
朱元璋为人骁勇,野心勃勃。他决心北伐蒙古,一举消灭北元势力。在他和其子朱棣(后来称明成祖)在位期间,明军多次对北元发起进攻。可是打蒙古和打汉地不一样,北方广袤辽阔,水草丰美,适合游牧生活,弥漫着无边无垠的草原。
而蒙古人崇尚武力,善于马背突袭作战。他们虽被明军击败,但常常几个月后又重新集结起来。明军越深入草原,补给便越困难。为避免后方断粮,明军几次北伐也只能中途撤军。
此外,同扎鲁特蒙古部的内讧也浪费了明朝北伐的战机。当时扎鲁特首领阿力帖木儿不敌阿鲁台,内附明朝。明成祖欣然同意,命大将蓝玉率军深入蒙古腹地。
不料,阿鲁台突然翻脸,一举歼灭蓝玉全军。这也使得明军对蒙古心有余悸。朱棣后来又忙于与建文帝争夺帝位,无法抽身北上。这些都使得明军难以彻底击溃蒙古势力。
朱元璋和朱棣在世时,对蒙古仍奉行强硬态度。两人为人都刚毅果决,对敌人从不手软。他们或可暂时征服蒙古,但难以长期巩固统治。明军北上多年,几乎没有在蒙古地区修筑任何堡垒。明朝对北方政策也偏于武断,缺乏引诱蒙古的手段。
二、仁宣二帝采取怀柔手段,分化蒙古势力
至朱棣之子明仁宗、明宣宗两朝,明廷才从硬碰硬转向分化蒙古。二人为人都较为仁厚,也意识到不能依靠武力彻底征服蒙古。他们减少对蒙古的武力打击,采取怀柔手段,笼络蒙古各部的贵族,使其内讧不断。
公元1424年,也先汗屠杀北元后裔,蒙古陷入前所未有的混乱之中。这使得仁宣二帝有机可乘,大举北伐。然而,当时的辅臣马皇后劝谏明宣宗,表示不可趁火打劫,应怀柔蒙古诸部。
马皇后为人精明强干、善于权谋。宣宗采纳了她的建议,建立崇义卫等机构吸纳蒙古投降户。明朝也多次授予蒙古部落首领官职和封号,笼络他们。这使得蒙古部落之间开始内讧不已。
三、英宗北伐失败,蒙古三汗部再度分裂
到了明英宗朝,蒙古已经分裂为瓦剌部和鞑靼部。瓦剌太师也先大肆屠杀北元皇室成员。这本是一个绝佳的征服蒙古的机会。但是,明英宗过于自负,亲率十几万大军深入蒙古腹地。
在土木之变中,英宗中了也先的埋伏,全军覆没。明军失利使得蒙古三大汗部——土谢图汗、札萨克图汗和车臣汗部之间再次爆发内讧。最终,蒙古分裂为漠北、漠西、漠南三大部分,彼此混战不已。
英宗这次北伐失败也使得明朝对蒙古产生了极大的恐惧。此后二百年间,明朝对蒙古的政策转向防御。在边境设立九边重镇,修筑长城,防止蒙古南下骚扰。文官集团掌控朝政大权,他们倡导和亲蒙古,不再主张北伐。这导致明朝错失了最佳的征服蒙古的机会。
四、努尔哈赤联蒙古部,奠定征服基础
与此同时,女真人也在明朝北方崛起。1616年,努尔哈赤称汗建立后金。努尔哈赤意识到,要对抗明朝,必须先联合蒙古各部。于是,他采取联姻策略,把自己的多位女儿嫁给蒙古贵族,拉拢蒙古支持。後金军队中也有不少蒙古兵。这为後金赢得蒙古的友好奠定了基础。
林丹汗挟北元之名,要求蒙古各部选他为可汗,统一对抗後金。但他手段暴力,激起蒙古诸部不满。相比之下,努尔哈赤和亲蒙古的策略更受欢迎。在努尔哈赤多次打击下,林丹汗势力大损,只能逃亡青海。
五、皇太极征服漠南蒙古,喀尔喀三部归附清朝
努尔哈赤之子皇太极继位后,进一步联合蒙古攻明。1635年,在漠南蒙古各部帮助下,清军彻底歼灭林丹汗残部。漠南蒙古正式纳入清朝版图。为笼络蒙古,皇太极还接受蒙古贵族奉他为大汗的要求。
此时,准噶尔部在东部崛起,其汗噶尔丹意图征服整个蒙古地区。1688年,他大败漠北的喀尔喀三汗部,后者只得内迁投靠清朝。这使得清朝对漠北的控制也不断加强。
六、康熙三征噶尔丹,漠北彻底并入清朝
康熙初年,准噶尔部的噶尔丹数次侵扰清朝边境。康熙于是三次亲征,终于在十八年战争中将其彻底击溃。漠北蒙古也在此后完全纳入清朝版图。为了巩固统治,康熙采取满蒙通婚等手段。在宗教和文化层面,康熙也大力扶持蒙古喇嘛教,以佛法教化蒙古人。
乾隆年间,准噶尔再度兴风作浪。1755年,清军彻底灭亡准噶尔汗国,漠西地区也完全平定。为防蒙古再生事端,乾隆采取细致严密的措施,如把蒙古分散居住,进行监视等,确保蒙古不会威胁到大清的统治。
结语
明朝从强硬到怀柔,先后采取多种策略,终因国势衰微而无法征服蒙古。清朝则长期联姻蒙古,最后通过武力彻底击败各部落,才使蒙古臣服。明清历史充满教训,值得今人深思。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