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北大才女王承书狠心抛弃丈夫和孩子,从此音信全无。17年后,当看到满头白发的王承书时,子女们抱着她大哭:“母亲,你是我们的英雄,这些年你辛苦了!”

 

王家的子女们从上小学开始,就没有怎么见过自己的母亲了,这一刻,一切的猜测、质疑甚至矛盾都在老人慢条斯理的讲述中化解了。

 

眼前的这个六旬老人就是王承书,和17年前离开家相比,此时的她已经是一个头发花白,面容苍老的老者。儿女们都已经成年,如今大家抱头放声大哭。原来多年前的不告而别,王承书有她自己的苦衷。

 

王承书1912年出生在一个富庶的家庭,她天赋过人,琴棋书画样样全,更有其他女孩没有的机会。凭借她的聪明刻苦,王承书不但读完了高中,而且以优异成绩被保送到了当时的燕京大学攻读物理学。

 

在当时,能够读上燕京大学,已经是佼佼者,而且她更是班里面唯一的女生,是男生眼中的小妹妹和香饽饽。这个小妹不一般,不但聪明过人,而且对数字有着异常的天赋,数学成绩尤为突出,这也给她今后做科研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在校园里,王承书不但学习了丰富的知识,而且还收获了自己的爱情。而她的知己张文裕正是每天和她一起上下课的同班同学,两人可以说是一对默契的“战友”。

 

王承书和张文裕的成绩非常出色,在学习上不分高下,两人的成绩不是第一就是第二,可以说在学习上相互促进,是真正的同道中人。经过班主任老师的撮合,两人修成正果,步入了婚姻的殿堂。

 

好景不长,抗日战争爆发,每个国人都经历着国破家亡的考验,作为先进的知识分子,没有国哪有自己的小家,王承书夫妻决定暂时放下儿女情长,赴美留学,因为只有国家强大,才能不被外敌欺凌,而知识是他们唯一的武器。

 

王承书凭借自己的优异的成绩进入了美国密西鞥大学学习,并且多年申请到了奖学金,其中就包括著名的巴尔博奖学金。因为她在学术上的突出能力,奖学金的颁发者也忽略了她是已婚者的情况,打破了惯例,她是唯一申请到巴尔博奖学金的已婚人士。

 

王承书在科研领域的成绩不仅获得了所在院系专家的高度认可,甚至得到了物理学权威乌伦贝克的多次肯定,人才这个词放在她身上是实至名归。

 

新中国的成立让王承书非常兴奋,她流下了激动的泪水,此时的她面临的是人生重要的抉择。如果留在美国,可以享受衣食无忧的生活,而回到国内,可能面临的是学科的刚刚起步,甚至拮据的生活。

 

强烈的爱国心让王承书和丈夫下定决心回国,不过他们的回国之路并不是很顺利。作为学科内顶尖的高级人才,美国方面也不愿意他们回国,于是百般阻挠,甚至派人监视他们的一举一动。

 

最终,在国家的斡旋下,夫妻二人历经艰难,终于在1956年回到了日思夜想的祖国。回国后的王承书在自己的母校担任物理教授。当时的新中国百废待兴,王承书不仅要在国内开辟型学科,做好人才培养工作,还要参与到国家的核物理重大专项的研究工作中来。

 

1960年,中苏关系出现恶化,前苏联一夜之间撤走了对中国在原子弹研究方面的支持,中国的科研领域面临着严重的困境。钱三强教授向王承书发出了诚挚的邀请,这个伟大的女性毫不犹豫,挺身而出。

 

当时她的孩子们还在读小学,正是需要妈妈照顾的时候,王承书不告而别,从首都北京来到了大西北,在兰州铀浓缩厂主持科研工作。在偏远的大西北,王承书面临的不仅是和家人分离的痛苦,还有高强度的工作和重大的科研压力。

 

夜以继日的奋战,王承书带领着团队攻克了技术难题,实现了铀浓缩的技术的重大突破,给我国的原子弹研发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

 

她毫不保留的将自己的知识传授给身边的年轻人,她朴实无华,无私奉献,潜移默化的影响大家。有了知识的陪伴,有了理想的支撑,在兰州的每一个夜晚她都不孤独。

 

1964年,随着一声巨响,一团蘑菇云在我国的西部戈壁升起,我国的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爆炸,这也是里程碑式的一爆,这里面有王承书的一滴滴汗水,也有她思念孩子们的时候偷偷流下的泪水。

 

17年后,她回到了儿女们的身边,多年前的一家人仿佛成了陌生人。但当儿女们听了她的讲述后,才知道自己的母亲才是最可爱的人,除了对她的爱,还有崇敬。

 

由于长期接触高浓度的浓缩铀,加上积劳成疾,王承书在晚年不幸身患重疾。不过她无怨无悔,有的只是对儿女们的愧疚。

 

王承书取得的成就是沉甸甸的,但这位老人非常低调,由于工作性质,一直都不为人所知。她为国家和民族做出的牺牲,值得载入史册。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