墓志铭,一种悼念性的文体,更是华夏历史悠久的文化表现形式,一般由两个方面组成。但是古往今来,关于墓志的记载却各圆其说,在《幼学琼林》中记载:“墓志创于傅奕”。这明显是错的,傅奕是唐朝人,而墓志铭在东汉就已经有了,这显然是不符合史实的。墓志的发展应该是循序渐进、层层递进的!


墓志铭的发源期

墓志铭,应当分为两部分——墓志、墓铭。其中志的文学载体一般都是散文形式,铭则是韵文的心思。但是不管哪一种,墓志铭都刻在石碑上。墓志铭的起源与石刻技术分不开干系,这点是不可否认的。在石碑上刻字,自创出文字,就存在。碑刻萌芽于甲骨泯灭、钟鼎衰微的秦汉之际的摩崖刻石。在《金石索》中记载:

“就其山而凿之,曰摩崖。”

其中以《泰山刻石》、《云台峰》等石刻,为主。西汉时期,摩崖石刻和独立形态的石头石刻相互并存,直到东汉,这种形式完全确立。 若说最早的墓碑,则是藏于河南省博物馆的东汉《袁安墓碑》。此时的墓碑,和墓志相差颇,但也有相通之处。

墓碑被立于坟头、而墓志则埋藏于墓室中。现存最早的墓志,即东汉马姜墓志,这被誉为中国墓志之鼻祖。墓志由墓碑发展而来,所以墓志铭的起源应该归结于墓碑的发展。


墓志铭的发展期

秦汉时期,是墓志的起源期,这个阶段,墓志并没有固定的形式、内容,直到三国两晋,才发生改变。这一时期,墓志的形态和行文准则逐渐趋于一致。

三国两晋,明文规定,不得立碑。人死后,若是不留下什么,完全不符合古时的行事准则。所以墓碑由大缩小,被埋入墓中。到南北朝时期,墓志正式从石碑一列脱离,有了墓志之称。就目前考古发现,南北朝的墓志较多,其中北魏墓志更是典范代表,这种刻在石碑上的墓志文字,在中国书法史上被称之为魏碑体!


墓志铭的鼎盛期

隋朝时期,墓志继承北魏墓志的基本形式,大肆发展。隋朝存在时间并不长,但在中国文化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在考古中,出土了大量隋朝的墓志,其中以宫人的墓志为多。通过这些墓志能发现,此时墓志形制增大,大小也趋于稳定。

若说到墓志铭的鼎盛期,那非唐朝莫属。唐朝墓志异彩纷呈,蔚为大观。和前朝发现的墓志铭最大的不同,体现在三点上。

  • 其一:墓志数量巨大。这个阶段的墓志铭已经趋向于稳定,并且具有一定的传承性,几乎墓中都要放置墓志铭。在洛阳新安县的铁门镇,就发现了墓志石一千两百余块。
  • 其二:形制完备、颇多创新。前朝的墓志多是方方正正,唐朝的墓志则呈现多样性——龟形、覆斗形等。原本墓志的形制并不统一,有大有小,此时也有了一个标准。当然,最重要的还是出现了塔铭,并不再局限于墓志。
  • 其三:精品颇多,风格多元。前朝的墓志多是零散、没有多少代表性。而唐朝对于墓志的重视性,远超前朝。向颜真卿、柳宗元等大家,也亲自撰写过墓志。而墓志大家——韩愈,撰写的墓志铭最多,也是最好的。


墓志铭的衰微期

唐朝是一个集大成的封建王国,其经济政治分布于全国各处,这点和宋朝全然不同。宋朝的政治、经济、文化逐渐南移,墓志的中心自然也就偏移。自韩愈之后,很难再有大家能出精品墓志,从这一点来说,宋朝的墓志已经开始进入衰微期。但是这一个阶段,出现了以收集墓志为主的群体。

而元代的墓志,不再遵循独立的石碑雕刻,而是将墓志镶嵌在墓门上方。这点和传统墓志,是极大不同的。离我们最近的明清两朝,墓志也发生了极大变化。原本简洁的墓志,转变为志文较长的墓志。除却志文变长,志石的形制也不再拘泥于方方正正。

最初的志文,多是记载墓主人的生平、评价,此时的墓志虽说一样,但是志文不再局限于严肃的文笔,情文并茂之下,书法之佳,犹可见一斑。时至今日,大多数墓葬不再使用墓葬,而是采用墓碑的形式。但作为我国文化史上一个瑰宝,墓志铭能研究的方面,远不止书法、历史传承这么简单。墓志铭记载的事迹,更是我们得以窥见古代的一个角度!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