溥仪在晚年时写了一本回忆录《我的前半生》,书中对自己成长过程中的性格形成作了一些反思,总结了在他的人生历程中对自己影响颇大的一些人物和事情。在提及自己童年时的经历时,他还特意提到了一位宫里的小人物——王焦氏。在溥仪看来,自己性格的形成与童年时的这段经历有很大的关系。


       说起溥仪,很多人都知道他是清朝的末代皇帝,也是一位傀儡皇帝。和他的那些古代同行们相比,溥仪的这个皇帝当得委实有些憋屈,在他“漫长”的皇帝生涯中,绝大多数时期都是傀儡,要么就是被各方利用的对象。直到晚年时,溥仪才不得不承认,在他的一生中真正感到自由的,反而是他参加改造成为平民的这些日子,他可以自己缝补衣物,参加工作自食其力,不再依靠他人的供养。
       晚年时期的溥仪经过改造,已经意识到自己从前犯下的错误是多么巨大,也对自己所犯下的这些错误表示深刻忏悔。这一时期的他时常进行反思,反思自己的性格对人生造成的影响,在战犯管理所的闲暇之余他开始写书,把自己这些年的人生感受汇集成一本回忆录。在书中,他坦承自己一生中从来没有真正快乐过,只有童年时代王焦氏的陪伴让他感受到一丝丝的温暖,而王焦氏也是对他童年时期影响最大的那个人。


       王焦氏是溥仪的乳母,她性格庄重善良,是一个非常富有同情心的女子。小时候的溥仪贵为皇帝,宫里的太监宫女都不敢管束他,而四大太妃对他寄予厚望,更是不会过分苛责他。在这样的成长环境中长大,使得溥仪从小就沾染了一些坏习惯,性格顽劣,爱作弄人,有时候甚至会因为一些小事严厉惩罚太监。
       溥仪在书中曾回忆起梁鼎芬给他所写的“起居注”(专门记录皇帝言行的书籍),其中有这么一句:“上常笞太监,近以小过前后答十七名,臣陈宝琛等谏,不从”。当时的溥仪才七岁,就已经变得顽劣不堪,动辄鞭笞惩罚太监,陈宝琛(晚清著名谏官)劝诫,溥仪仍然不能改正,每次都要王焦氏出面溥仪才肯消气。因为在年幼的溥仪看来,只有王焦氏是真正关心他、爱护他,所以溥仪对王焦氏也十分敬重,后来溥仪跑到满洲当傀儡皇帝后,还特意将王焦氏接去奉养她晚年。


       溥仪晚年时回忆,有一次他为了试探太监是否对身为“天子”的他唯命是从,于是就从一群小太监中挑出一人,指着地上的一块脏东西让小太监吃下去。小太监听到命令后不敢违背,连忙俯身跪在地上把那块脏东西吃了下去。年少时的溥仪尚不知此举何意,而年老时的溥仪每当回忆至此则羞愧难当,可见他幼年时是何等顽劣。
       虽然说溥仪退位后,仅仅是紫禁城小朝廷的皇帝,再也管不到全天下的百姓,可即便如此,他在皇宫中仍然充满了威严。无论是宫女太监还是皇太妃,对溥仪都充满畏惧,因为在他们的思维中,帝王之威的观念仍然根深蒂固,哪怕溥仪仅仅是个半大孩童,照样让他们感到畏惧。在这种情况下,溥仪的性格可想而知,也让他养成了虐待别人取乐的恶习。


       除了爱作弄惩罚别人之外,溥仪从小还有一个“坏习惯”,那就是直到他八九岁时还没有戒掉母乳。那个时候的人们观念都十分封建保守,奶娘王焦氏对此也羞于启齿,宫女太监也都不得不回避,宫里的四大太妃也都毫无办法。对于这件事,溥仪在回忆录中也有提及,他认为可能是在王焦氏身边,他才能获得短暂的安全感和幸福感。
       溥仪很小的时候就与亲生母亲分离,被慈禧太后命人抱进宫中抚养,准备将他培养成大清王朝的接班人。因为离开了母亲,年幼的溥仪内心肯定是十分缺乏安全感的,虽然裕隆皇太后对他视如己出,可两人因为身份不同的缘故,毕竟还是有一些隔阂的。只有在奶娘王焦氏的身上,溥仪才能感受到短暂的平静,这也是为什么平常人家的孩童两三岁就要戒奶,而溥仪却直到八九岁都没有戒掉的原因。


       王焦氏其实是一个苦命人,性格温顺,逆来顺受,溥仪刚出生时她就被醇亲王府挑选为奶娘。后来溥仪进宫后,她也跟着进宫,虽然她是溥仪的奶娘,可在宫里的地位却十分低微。在她给溥仪当奶娘的第三个年头,她的亲生女儿就因为营养不良饿死了,而醇亲王府却封锁了这个消息。直到九年后,宫里的太妃借故将她赶走,她才得知女儿已经亡故的消息。
       对于这件事,溥仪的内心是充满了愧疚的,所以他长大有能力后,对王焦氏多有照顾,甚至后来去往满洲当傀儡皇帝,还千里迢迢把王焦氏接去养老。由此可见,王焦氏对他的影响有多大。在那个充满尔虞吾诈的皇宫里,只有王焦氏能让溥仪感到平静,王焦氏这样温婉的性格能让他感受到安全。后来王焦氏被赶出宫后,再也没有人会安抚溥仪,在那个冷冰冰的宫里,他的性格会朝着什么样的方向发展,结果可想而知。


       其实,每个人的性格都有不同的一面。例如溥仪,他能把王焦氏接去养老,说明他内心深处也有重情义的一面。然而,从他对文秀和婉容做的那些事来看,却又好像是一个不通人情的怪物。通过溥仪晚年的回忆录,使得人们能够得以窥探他的内心成长经历,也使人了解到他这个皇帝当的确实不容易,背负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负担。他的身上凝聚着满清遗老遗少的希望,期望他能够振兴大清,重现八旗辉煌。然而清朝的灭亡已成定局,又岂是他一个小小孩童所能改变的呢?正是在这种重重压力之下,使得他最终还是走上了一条不归路,实在令人可惜可叹。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