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吉马上张弓,再三不彀。”这是《旧唐书》里描写玄武门之变的只言片语。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在玄武门之变发生的时候,李元吉曾经想要射击李世民,但是他连续拉了三次弓箭都没有射中。但是“再三不彀”真的是李元吉的真实水平吗?“再三不彀”背后的真实情况又是如何呢?

要知道,李元吉完全是有射击的天赋和实力的。李元吉出生于603年,是窦太后的亲生儿子。不过值得一提的是,李元吉从生下来就面目粗鄙,所以窦太后一开始并没有想要将他抚养长大,而是嘱咐宫女偷偷的把他抛弃。不过好心的宫女于心不忍,还是偷偷的把他救了回来。可能从小就没有得到特别多的母亲的关心和照顾,所以李元吉一直都处于一种相对自由的状态里。 616年的时候,李渊把自己的二儿子李世民带去了山西,而其他的儿子通通都留在河北。617年的时候,李渊的儿子们暗中得知了李渊要起兵谋反的消息,于是李建成和李元吉就偷偷的去了太原。后来李渊成功的占领了长安,他的儿子们也都被加官进爵。如果不是619年丢失了并州,李元吉一定还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

根据史料的记载,李元吉平日里最大的爱好就是打猎。他打猎的时候可以动用三十辆车来装卸。不仅如此,箭法高明的李元吉除了猎物之外还喜欢猎人。他最喜欢和自己的手下一起到大街上举着弓箭猎杀无辜的百姓。不过值得一提的是,虽然李元吉的身上也有很多的缺点,但是他也是有军功在身。621年,在围困洛阳的时候,李元吉就曾经生擒了乐仁昉。 这样的举动无疑是大大的鼓舞了士兵们的志气和信心。622年2月1日,李世民和李元吉还曾经一起去窦建德活动的旧地平息叛乱活动。所以从他这些征战沙场的经历来看,李元吉绝对是一个武功高强之人。既然李元吉如此骁勇善战,为什么还连拉了三箭都没有射中李世民呢?

目前史学界有着以下几种观点。第一种就是当时的情况影响了李元吉的发挥。玄武门之变发生在公元626年7月2日。虽然李世民和李建成早就已经暗流涌动,甚至李元吉私下里还建议过李建成要先下手为强。不过李世民也绝非等闲之辈,他早就已经在李建成的身边安插了各种细探和眼线。 所以李建成的一举一动,李世民也是了如指掌的。不仅如此,他还曾经多次在里面的面前说出李建成和李元吉会乱后宫的事情。当然,历史上是否真的有这样的丑闻,在没有掌握更多可靠的史学证据之前,也不能得出确切的结论。虽然大家都知道秦王集团和太子集团之间有着非常激烈的竞争。但是谁也没有想到李世民会突然间发动政变。别说是李元吉了,就连你建晨也没有足够的时间做出正确的反应和判断。

而且当时的情况十分的危急和凶险,因为李世民一开始就把矛头对准了李建成,所以当李建成被杀之后,李元吉也手足无措了。所以哪怕李元吉平时的武功再高强,遇到这样的情况的时候,也难免会需要一定的时间来反应和消化。 第二种就是李元吉不愿意射击李世民。按照常理而言,无论是太子李建成,还是秦王李世民都是李元吉的亲哥哥。也许在李渊建立了新兴的王朝之后,李元吉和太子李建成的关系相对要近一些。准确的说,是李元吉和李建臣之间已经结成了一个政治小集团。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李元吉和李世民也曾经在洛阳围困中亲密的合作,他们俩也是曾经一起在战场上经历过生死的亲兄弟。如果说李元吉和李世民之间没有一丝的兄弟感情可言,那么显然也是十分荒唐的。而且当时事发突然,李建成已经被击杀了。李元吉不得不重新考虑和摆正自己的位置。如果这个时候他选择继续追随李建成,那么势必就要和李世民撕破脸面。 可是谁也不知道追随李建成的结果如何。但是可以肯定的是现在李建成已经被李世民杀了,如果李元吉此刻聪明一点的话想必也不会和李世民发生直接的争斗。所以从李元吉的心理和他的情感上来看,他连发三箭都没有射中李世民,也许是李元吉在短短的时间内经过利益权衡之后做出的决定。不过值得一提的是李元吉最后还是被李世民杀死了。

第三种就是编撰历史者的一家之言。其实历史只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而已。不仅如此,人们一般默认的结论其实都是胜利者书写出来的。夺嫡之战中最后胜出的人是李世民,所以在各种各样的史书典籍中描写的肯定也都是一些对于李世民的夸赞夸奖之词。那么问题就来了,既然立场和角度不同,那么做出来的结论和分析还有真实的可信度吗?

虽然根据史书的记载,玄武门事变发生的当天,李世民早就已经派人埋伏在了玄武门附近。而上朝的李元吉和李建成早就已经发现了事态不对劲,于是赶忙回头查看情况。就在此时,他们看见李世民骑着一匹白马飞奔而来,一箭就射中了李建成。李元吉此时护兄心切,也连忙掏出了自己随身佩戴的弓箭。可是他却连拉了三次都没能把弓箭拉开。最后李元吉还是被尉迟敬德射杀了。

尽管史书上描写的绘声绘色,但是谁也不能确定当时李元奇有没有拉开那三箭。也许由于当事人的记忆发生了一些错乱而导致根本就没有这样的情节发生。也许当时李元吉射中了李世民,但是是书的编纂者为了维护李世民的君王形象却没有把真实的情况记录下来。不过可以肯定的是,这种情况发生的可能性非常的小。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