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逢人工智能技术飞速发展,艺术家们正面临一场前所未有的变革。一场集结AI艺术作品、探讨AI创作可能的艺术探索成果展示,上周起在上海普陀的城市创艺空间亮相。在这场名为“AI超感界:混合媒介与人工智能艺术融合展”中,策展人请AI分析了AI艺术的看法,并把人工智能的自我认知在策展前言中展示出来。

“AI超感界”,这个词象征着超越传统感官经验的艺术体验。展览汇聚了15位在前沿领域勇于探索的艺术家,以80后、90后居多,他们利用混合媒介——结合了绘画、雕塑、装置、影像以及新兴的数字技术、算法模型等,创作出一系列耳目一新的作品。艺术家利用人工智能突破艺术思维桎梏的勇气,令人称道。

这场展览带来的思考是,关于技术进步如何影响艺术创作和刷新观念。因此策展人于蒙群对参展作品提出要求:不仅展现AI作为辅助工具的潜力,更将AI视为合作伙伴,甚至尝试赋予AI独立的艺术家身份,让碳基生物(人类)和硅基生物(计算机)共创具有创新精神和时代特色的艺术作品。

艺术的本质会不会因为AI的介入而发生根本改变?多数作品成为艺术与科技交融的对话性展示,新时代人工智能艺术挑战了观众对美的传统认知。展览分为“算法绘画”“灵境场域”和“声光交互”三个单元。在“算法绘画”艺术家们运用数字技术和AI算法,重塑了绘画的逻辑,推动了视觉艺术的创新;“灵境场域”单元则回应了科学家钱学森关于虚拟现实的创想,半个世纪之前钱学森先生把人工智能翻译为“灵境”,用中文表达有助于中国科学家们的学术自信,“灵”在这里代表的是一种精神力量;“声光交互”单元通过引入互动,观众变为创作者,艺术作品的展现形态随着观众的动作和声音而变化。

展览学术主持、上海大学文学院院长刘旭光教授表示:在AI的助力下,艺术依然保有人类的自由创造力,AI艺术是人类与机器协同创新的结晶,在很长时间内,艺术家仍将是创作的主导者。AI为艺术家注入了新的情感,成为创作的催化剂。这种创新展现了AI艺术的独特魅力和无限可能。

上海美术学院执行院长金江波也坚信,AI无法取代人类,而是在人类合理合规的使用下,协助我们塑造新艺术形式,因为艺术的审美与表达需要高度个性化。“AI的强大算力超越了物理时空,为人类艺术带来多元化和多样性,实现了审美和艺术表现的突破,助力塑造新的虚拟世界。关于其未来发展需要关注。”

展览将横跨五一长假,免费向公众开放,持续至5月11日,为观众提供一个全新的视角,去认识和欣赏艺术的未来和可能。(新民晚报记者 乐梦融)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