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在中国历史上,北宋灭亡的原因是一个备受争议的话题。其中,宋徽宗联金灭辽的历史事件更是备受瞩目。究竟北宋灭亡背后隐藏了怎样的真相?宋徽宗的联金灭辽是否真是一个荒唐的计划?这一切谜团将带领我们深入那段风云激荡的历史时期。
       北宋,曾是一个文化繁荣、政治稳定的时代,然而其灭亡却成为中国历史上的一大谜题。宋徽宗联金灭辽,被一些人质疑为一个荒唐计划,但事实真相又如何呢?这个问题牵扯到历史政治、智谋计策以及人性权谋的方方面面。


       一、先帝遗志未了,新君续断还能否期?
       公元960年,赵匡胤建立大宋,统一中原,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但当时的形势并不容乐观——北方仍然盘踞着强大的契丹族建立的辽朝,而西北则是唐宋数百年来的心腹大患西夏。
       赵匡胤明白,想要真正统一中国,必须先稳定住南方局势,积蓄力量,然后再收复北方和西北的失地。这就是他制定的著名的“先南后北”战略。
       但这个战略的实现并不容易。976年,其子太宗趁灭北汉之势大举北伐辽军,结果却以惨败告终。自此,太宗放弃了主动出击的想法,转而采取防御策略,希图能与辽朝长期互相制衡。


       这种防御策略被其子真宗沿用并发展为“澶渊之盟”。真宗接受用岁币换取边境的和平,与辽朝达成互不侵犯的协议。这无疑缓解了北宋与强敌对峙的压力,为南宋内部发展赢得了宝贵时间。
       但与此同时,这种消极防御的外交策略也埋下了祸根。辽朝获致大量岁币,国力日益增强,逐渐产生轻视中原的傲慢心理。他们开始不断侵占宋辽边境之地,北宋也只能忍气吞声。在神宗时期,主战派曾一度占上风,神宗甚至萌生收复燕云的想法。
       但西夏战场上的失败再次打击了他们的自信心。朱熹后来评论道:“本朝全盛之时,如庆历、元祐间,只是相共扶持这个天下,不敢做事,不敢动......亦不敢施设一事,方得天下稍宁。”可见,到了徽宗即位之时,北宋在边疆战略上的消极防御政策,已经习以为常,根深蒂固。想要打破这层枷锁,并非易事。


       二、新政难展,内忧外患环生
       当赵佶登上皇位,年仅24岁。一个血气方刚的少年皇帝,接手的是外患深重、内政腐朽的宋朝江山。想要一展宏图,振兴国家,难道不应该大刀阔斧地拨乱反正,与邻国打个痛快仗吗?然而现实远没有那么简单。当时的北宋,正陷入前所未有的危机之中。
       内政上,徽宗性格轻佻,政事全权交给奸佞小人。朝中充斥着卖官鬻爵、攀附权贵的风气。臣子们互相陷害,争斗不休,朝纲败坏。百姓们苦不堪言,万家怨声载道。
       边防上,由于长期重文轻武的政策,军力削弱,将士战意低落。辽军屡屡侵犯边境,宋军也只能整装待败。此时的北宋,已经丧失了与强敌抗衡的实力。最要命的是,此时金朝崛起于辽之西,迅速蚕食辽地。徽宗面临的是一个外强中干的局面。


       三、开边小胜,志得意满仍是孤家寡人
       面对如此困难的处境,徽宗也并非完全无作为。崇宁年间,他组织开拓团在西北收复了河湟等地,取得不小的胜利。一时间,朝中上下一片欢腾。“大功告成!我辈收复河湟,再下一城再下一城,指日可待灭西夏于西北,夺回燕云于东北!”
       “陛下英明,定能恢复我大宋的雄风,收复故土!”就在徽宗志得意满、骄气冲天之时,谁也没有想到,这场开边小捷不过是宋军最后的歌剧。眼看金军强大如斯,北宋已经是强弩之末,孤家寡人。只是还没认清这一点的,就是宋徽宗本人。


       四、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联金之议难以回避
       1113年,金太祖完颜阿骨打击败辽军,占领诸多辽地。此举震慑中原,朝野为之震动。对徽宗而言,这无疑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正当金虎视眈眈之际组织起一支远征军,不仅可以解燕云之围,还可以一举削弱契丹人的势力!
       想到宋军昔日那些惨痛的失败,想到祖宗的防御政策,徽宗还是犹豫了。“我大宋岂能与这等野蛮人合作!”他在朝议上一再强调。可现实的情况已经不同往日。
       辽国岌岌可危,金国势如破竹,自己的国力又日渐衰微。再不入虎穴,又岂能取得虎子?在童贯等大臣的再三劝说下,徽宗终于松动了态度。或许,与这个新兴少数民族力量结盟,才是摆脱外患、实现大一统的最佳之举!


       五、惨败难逃,灭国契机悄然酝酿
       最终,金灭辽之战以辽国的完全灭亡而告终。表面看来,“联金灭辽”的政策获得了成功。但北宋远没来得及庆贺这场胜利。金军毫无疑问已经看清这位汉人君主的软肋,从此更加蔑视藐视、视为入侵中原的唾手可得。而北宋朝野上下也从这场胜利中近乎病态般地获得了虚妄的安全感与自满。
       一切都在悄然酝酿着灭国的契机。金太宗于1125年大举南侵,仅用了一个月便攻入开封。徽宗和欧阳修被掳至金国,北宋灭亡。一个曾使唐朝望尘莫及的王朝,就此在历史长河中消失。
       北宋灭亡的根源,固然是外患日益严峻,但更是长期奢靡导致国力衰微,边防军政废弛所造成的。徽宗联金的决策固然荒唐,但也不全是出于本人一时意气。种种迹象表明,宋朝的衰亡,从更早的时期就已隐隐呈现。联金一事,只不过是一个导火索而已。


       结语
       北宋灭亡,对徽宗而言无疑是一生的痛。这位才高八斗的文人皇帝,登基之初定要一番作为,结果却把一个极盛的王朝毁于一旦。可叹他毕生所学,到头来竟无法化解宋朝积存已久的危机。
       徽宗失国的教训,千古绝唱。作为君主,他确实犯下了难以磨灭的错误。但过分苛责怨言,也无法抹煞他统治初期那些灿烂的文治功绩。历史不容假设,亦无须对一个既成事实过分吹毛求疵。北宋的覆灭,是内忧外患共同作用的结果。稍加客观审视,便不难明白其中关节。
       今日中华民族正处于又一个千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我们必须从徽宗的教训中汲取智慧,坚持独立自主,求大同存小异,始能化险为夷,谱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壮丽篇章。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