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陈乃彰 崔萌华 通讯员 戚丽丽
2023年,在环翠楼街道的大力支持和引导下,社工站发挥“五社联动”机制优势,以深化基层治理创新作为服务主线,以社区需求为聚焦点、资源整合为支撑点、赋能提升为着力点、幸福指数为落脚点,推动“四点融合”,在助力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治理建设的同时,持续、常态为社区服务提供内驱动力,促进城市基层治理更有广度、深度和温度。
依托“街道-片区-社区”三级社工服务体系,社工站搭建社会工作支持、社会资源链接、社会工作服务三大平台,聚焦扶老助老、扶残助残、护童成长、环境保护、文化传承等多个不同领域,按需打造特色服务品牌;同时,基于资源视角,积极链接社会组织、企业单位、志愿者等进行“供需”对接,着力搭建资源联动、供需对接平台;瞄准基层治理创新过程中的重点难点问题,通过“外引+内培”专业人才,加强对社区“雁阵”队伍的赋能提升,有效激活社区治理的潜在优势。
社区需求为聚焦点 精准服务供给
为深入了解社区、居民的实际需求,保证社工服务的精准性,社工站针对17个社区展开“线上+线下”的全面需求调研。依托实务专家与民需分析研讨,采用访谈、外展、问卷、入户等方式,就服务需求、社区资源、服务供给等方面进行深入调研,列明辖区不同服务群体5大类12小类社区需求库。
发挥“五社联动”机制优势,组织开展一系列特色化、常态化的主题活动和志愿服务,聚焦扶老助老、扶残助残、护童成长、环境保护、文化传承、组织培育与能力提升等多个不同领域,打造出“福泽桑榆”“邻里学堂”“益童成长”“温暖相伴”等社区服务品牌。2023年,累计设计并实施项目14个,开展服务147次,直接受益10177人次。
资源整合为支撑点 促进多方参与
积极拓展自身的资源性角色,通过调研分析把握“资源”要素,从商业角度、便民服务、文化教育、社区运营、公益慈善以及睦邻友好等维度逐一分析资源质量,发起建立“共享资源池”,引入20余家社会组织、企业单位积极加入。
同时,精准界定提供“精细”服务,征集居民关注度高、受益面、急事、难事,界定共性问题、个性需求,积极链接社会组织、企业单位、志愿者等资源进行“供需”对接,启动一批个性化、定制化的项目服务,覆盖9个社区居民约500余人次。
在联动共享方面,建立“长效”机制,启动“创享计划”,结合各主体的特点和优势,建立片区资源服务矩阵,“幸福满楼 诚意十足”“有爱早市”“巷邻巷亲益起来”“万事大‘集’”等市集活动先后亮相,深化合作和互补,推动政府、社会、居民三方资源的有机融合和多元服务的常态化开展。
赋能提升为着力点 发挥人才优势
引入专业社会组织籍时公益服务中心,督导社会组织备案登记,并针对服务亮点、组织文化、愿景规划、链接资源等方面提供专业支持;培育本土社区社会组织,结合辖区需求,以居民兴趣为切入点,挖掘居民骨干,进一步扩大社区社会组织的影响力和服务水平;在拓展居民参与渠道和平台的同时,通过民主议事、问卷征集等形式,不断协商优化社区社会组织管理制度。
启动“雁阵赋能”计划,“现场研习”“情景模拟”“实操指导”“观摩交流”等项目化培训形式,分期、分类别为社区工作人员、小巷管家及社工团队从理论实务、工作技巧、政策解读、心理疏导等多角度提供支持,累计服务线上及线下2000余人。
幸福指数为落脚点 建设精致社区
以满足居民需求和解决社区为题为目标,通过拓宽反馈渠道和推动流程再造两个维度协同推进的方式,有效掌握居民反馈和评价,保障居民生活幸福指数的真实性,助力建设精致社区。
以活动为平台,加强与居民的互动沟通,了解服务对象对服务方式、内容和成效的评价。加强与各社区协同联动,发挥社工、志愿者的“在地优势”,通过定期巡展的方式,搜集和完善居民意见与建议。
注重服务“售后”与“创新”,广泛征集辖区居民意见和建议,进一步完善《社工站活动指导手册》《社工站小组活动事项》《社工站个案服务指南》等机制,并将“提出需求-及时响应-提供服务-成效反馈”的服务流程作为实践,为推动社区服务常态化和持续化提供内驱力,保障居民生活幸福指数。
这一年,申报市五星级社工站、省级社工站示范点,承接省慈善社工处调研、省社工站建设督导、市社会工作人才交流现场会、西南村社区两委两站观摩4次。荣获威海市五星级社工站荣誉、山东省社工站建设与社区社会工作优秀案例二等奖、第三届山东省社区社会组织发展研讨会征文三等奖,工作经验刊登《中国社区报》。
初心不变 未来可期
在2023年的工作中,社工站在提供服务和促进社区发展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与经验,收获了许多肯定与认可。在2024年,社工站将继续在做实做细专业化服务、牵头整合链接资源、创新社区运营建设、打造特色服务品牌上持续发力,为社区治理与发展持续赋能。
把战略规划的意识贯穿于服务的前中后全过程,前期调研把握需求理清思路,后期评估关注过程、参与度,中期注重培养服务对象从被动参与到主动参与。
重点聚焦辖区部分服务对象,在资源条件有限的情况下根据需求的紧迫程度筛服务对象,以精准化的服务满足个性化需求。
积极发挥资源链接、社会组织培育等平台作用,以点带面发动辖区更多有志愿服务意向、有专业优势的居民参与到社区服务中来。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