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知今,宣传广西各地历史人文,展示地域风貌,讲述广西的旧事,新事,欢迎关注!
古籍旧志,记录着当地的历史变迁。
对于有些人来说,只是单纯喜欢看一些地方旧书;但更多的人是为了探寻一方水土的人情地情,人文历史,留住一方的记忆。
像浔州府O鑫森淼焱垚,也比较关注民国以前的地方旧志,主要是为了写写广西地方的人文历史故事。出于这个原因,也就有收集,寻找广西各地旧志的爱好了,
广西现在存留下来的地方旧志,据统计也就二百余种,除了极少部份依然还在一些档案,图书馆里深藏,其他大部分都被整理出版了。
这些地方旧志,厚的有一两千页,分门类别的整了几十万字,详细记载了当地的历史事件、人物传记、风土人情等;少的也就十页八页,虽然也分门类别,但只有几千字篇幅粗略而过,概括了不,也略过了当地众多的历史过往。但无论厚薄,每一本旧志都是一份珍贵的地方历史遗产,都值得去珍视和传承。
广西二百余种地方志中,百色地区的西林县就比较特别了,西林县民国以前修过两次地方志,却都统一的是几页纸, 几千字而已,堪称广西最薄的地方志。尽管内容简略,但也算是西林县历史的见证,
西林县编修地方志始于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由昆山人王维淮所纂,这版《西林县志》说是地方志,但更像是王维淮本人写的一本见闻录。
因为全书按地方志的格式来编纂,看书目方方面面都有介绍,但全书六七千字,《文艺》版块字数最多,占了三分一有多,而且几乎都是王维淮本人所写的诗作。
他的诗作,都是描述了他在西林任上的一点见闻,间接的,多多少少的都记录了一点当地的民情,地情,反映出了他所处的时间西林县的状态。
至于其他方面,王维淮对西林地方的并没有深入的按地方志编目要求去采访与收集,认知十分的肤浅,同时,在写地方志的时候,渗杂了一些个人的情感,所以他编修的这版《西林县志》按学术研究的态度,角度说,就是一本“充数”用的,拼凑的地方志,但从文献角度来说,也算是宝贵的文史记载了。
王维淮,昆山人,监生,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他被分配到临桂县当知县,但刚一年,西林知县出事了。
这西林知县在那个时代可不好当,按记载,西林县从康熙四年(1665年)改土归流建县,到康熙五十四年(1715),短短五十年间,到王维淮时就经历了十六任知县,奇怪的是,这十六任知县有十一任死于任上,更有意思的是,没死的五任有四任都是升迁而走。
西林县出缺,广西布政使只得再委任一个人去上任,最后,临桂知县王维淮被改任命了。他来西林,对他来说,也并不是什么好事,王维淮本来是当时广西省城附郭县临桂县的知县,可以说是广西环境最好的地方,可一下子被弄到边远的西林县。
用当时的官话来说,就是从一个“肥缺”到了一个“极度瘦缺”当官,那可是天上到地下般的落差。
政令难围,王维淮只得远赴西林,他在西林当三年知县,多少还是有点政绩的,修地方志就是其中之一。
在当时,地方修志,那是康熙皇帝要求的,因为康熙帝有计划修《大清一统志》这一类通志书籍,所以曾颁下政令,要求各地积极修志,并上交,把修地方志作为考核政绩内容之一。
所以,王维淮修《西林县志》其实也是有一定的私心的,说白了,也是想捞点政绩,有点资本早点离开西林。
只是他这地方志修的真的不怎么样,该有的框架,是一样没少,但该有内容他却没有记下几句,在同时代来说,那可是最薄的一本地方志,称之为志稿,题纲也不为过。
不管怎么样吧,他这几页的记载,还是有一定的文献价值的,后来,他也获得升迁福州府同知。
他这短短几页的《西林县志》,能够流传到今天,几百年间的也是经历了很多的不容易。
有一种说法,据说原版康熙《西林县志》,在抗战时期,日军入侵广西时,对一些图书馆,档案馆的场所进行了掠夺,把一些珍贵的文献,旧籍,都抢送回日本。所以,现在国内很多类似的书籍原版在日本都可以找到。
在后来,桂林图书馆在日本一家图书馆发现了这本康熙《西林县志》,于是影印了回来,此书才得以重新在国内流传。
再后来,又有抄本流传。像浔州府O鑫森淼焱垚看过的,就是属于抄本。
真是:
字少书薄一方志,
磨难经历却最多。
我在桂平,我是浔州府O鑫森淼焱垚。如果你喜欢,可以关注我!给你讲述这片土地更多的过往!
谢谢阅读关注!
广西人文:“广西省尾”,地于极西——寻访西林县的历史脉络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