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底捞海外门店撑起一个IPO。
投资界-天天IPO获悉,近日,海底捞海外业务主体——特海国际,正式向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递交了文件,将在纳斯达克双重上市,募集约1亿美元资金。这意味着,张勇夫妇即将迎来第四个IPO。
说起来,海底捞的海外业务起于2012年,此后逐渐将足迹踏遍亚洲、北美、欧洲和大洋洲12个国家,开出了115家餐厅。两年前,海底捞分拆海外业务,特海国际应运而生。目前,张勇妻子舒萍担任公司董事会主席,夫妇两人持股比例大幅度领先。
特海国际的崛起,无疑给中国餐饮品牌走出一条路——出海。正如眼下中国餐饮和新茶饮开遍海外,用投资人的话来说,这里势必会走出一批全球性公司。
海底捞出海
四川夫妇又要敲钟了
这是一个耳熟能详的故事。
时间回到1994年,电焊工出身的张勇与妻子舒萍决定创业,于是拉上两位好友,在四川简阳开出第一家海底捞门店。通过极致热情周到的服务,这家最初只有几张桌子,几十个客人的小店一路出圈,逆袭成为国内火锅界龙头。
在海底捞成立的前20多年里,为保证服务质量扩张十分缓慢,但出海却要比同行早得多。2012年,新加坡克拉码头开出第一家海底捞门店,标志着这家火锅店正式走出海外,开启全球化。此后,海底捞从东南亚开始向欧美市场发力。
(图片来源:招股书)
期间也经历一段插曲。2018年9月,海底捞登陆港交所,一时风头无两。然而高光期过后是艰难的试错之旅,2020年张勇带领海底捞逆势开店,但后继无力再加上疫情影响,海底捞在2021年迎来上市以来首次亏损,一度关闭300多家门店。
直到2022年,张勇急流勇退,将重担交给一手带起来的杨丽娟。也是这一年,海底捞迅速完成了一件事:分拆海外业务,并推动上市。
2022年5月,海底捞负责海外业务的全资附属公司——特海国际正式诞生,由母公司持股90%。两个月后,海底捞发布公告称,分拆中国以外餐厅业务,分拆后的特海国际并非海底捞的附属公司,而是由张勇和舒萍夫妇共同控制。
很快,特海国际向港交所递表,开启赴港上市之路。一系列操作如行云流水,上市进程也堪称神速,就在2022年的最后两天,12月30日,特海国际以介绍的方式在港交所挂牌上市。
彼时,海底捞共开了460多家餐厅,其中海外门店约20家,而特海国际一直处在亏损之中,直到2023年才扭亏为盈。尽管如此,特海国际上市首日盘中一度涨超100%,目前总市值已经接近90亿港元。
这是张勇夫妇旗下,继颐海国际与海底捞之后的第3家上市公司。如今时隔一年多,特海国际又要IPO了,而且是赴美上市。
如今,特海国际的足迹已经遍及新加坡、泰国、越南、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日本、韩国、美国、加拿大、英国、澳大利亚等11多个国家。
2023年上半年,特海国际在阿联酋开设了第一家餐厅,至此,海底捞海外门店已经达到115家。而在最近几年,海外门店结合中国文化推出的换脸、拉面舞等视频在社交媒体平台上疯传,一度吸引数百万次观看,再次让这家中国火锅出圈。
一路打拼下来,张勇和舒萍夫妇的又一个IPO已经在路上了。
舒萍任董事会主席
100多家店撑起50亿营收
翻开招股书,更多细节流露——
作为海底捞的海外业务公司,特海国际在几年间建立起了一个国际化的海底捞餐厅网络。以2022年的收入计算,特海国际已经是国际市场上第三大中餐厅品牌,同时也是自营餐厅覆盖国家数量最多的中餐厅品牌。
凭借这100多家门店,特海国际在2021年至2023年的收入分别为3.12亿美元(约合22.59亿人民币)、5.58亿美元(40.41亿人民币)和6.86亿美元(49.67亿人民币),而从2021年到2022年、2022年到2023年的营收增长分别为78.7%与23.0%。
这之中,特海国际的营收有90%以上来自于餐厅经营,其余是配送业务和包括政府补助、存款利息在内的其他业务。值得一提的是,配送业务增长也相对迅速,从2022年的660万美元增长48.5%至2023年的980万美元。
在业绩上,2023年公司扭亏为盈,实现净利润0.25亿美元(约合1.81亿人民币),而之前两年分别净亏损1.51亿美元(10.93亿人民币)和0.41亿美元(2.97亿人民币)。营业利润率从2022年的 0.2%提高到2023年的6.3%,其中餐厅层面的营业利润率从2021年的-21.2%到2022年的4.1%,再大幅提高到了2023年的9.0%。
对于前两年的业绩亏损,招股书解释为受疫情影响,许多国家相继取消堂食。此后逐渐恢复正常营业,与此同时餐厅网络也在进一步扩张,每家餐厅的平均餐桌周转率提升,以及内部管理及营运改善等原因,业绩逐步回升。
进一步来看,特海国际在2022年和2023年实现同店销售额分别增长 54.0%和8.8%;整体翻台率从2021年的每天2.1次提高到2022年的每天3.3次,并在2023年进一步提高到每天3.5次;每家餐厅的日均收入也从2021年的1万美元增至2022年的1.54万美元,并于2023年进一步增至1.63万美元。整体来看,业务在进一步恢复中。
在此期间,门店数量也在不断扩张。招股书显示,特海国际报告期内分别开设了22家、17家和5家新餐厅,从2021年初的74家增加到截至2023年12月31日的115家,在职员工达12891人。门店遍及亚洲、北美、欧洲和大洋洲,其中,东南亚是海底捞国际业务最大的市场,2021年至2023年期间营收占比均超50%。
值得一提的是,特海国际的董事会主席为舒萍,在高管名单上并未出现张勇的名字,但在主要股东中名册中张勇居首位。招股书显示,张勇通过ZY NP LTD持有NP United Holding Ltd 51.78%的股权;舒萍则通过SP NP LTD拥有NP United Holding Ltd 16.07%的股权。
中国将诞生一批全球性品牌
出海大时代
犹记得2024年第一天,西贝餐饮董事长贾国龙在新年致辞中表示,2024年西贝将全面启动海外业务,要在美国实现海外业务的市场破局——这仅是千军万马奔向出海的其中一家企业。
在此之前,我们不少耳熟能详的餐饮企业已开启海外布局,2023年曾被称为“餐饮出海元年”。喜茶在《2023年度报告》中强调,公司在2023年正全面加速海外业务;2023年底,有报道称杨国福麻辣烫内部也将对待出海的态度从“相对被动”,转为了“主动出击”。
这些都只是冰山一角。据蜜雪冰城的招股书显示,截至2023年9月30日,蜜雪冰城全球门店超36000家,其中海外门店就有7000家左右。仅海外门店就已经是不少餐饮企业总店数的几倍。
早期,出海的餐饮企业更多倾向于探索海外市场的可能性,由于供应链不完善、饮食习惯差异等原因,有人顺利开拓,但更多人铩羽而归。
直至最近几年,出海的餐饮大军在经历国内极度激烈的竞争环境后生命力更加顽强。一组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海外中式餐饮营收达2611亿美元,占国际餐饮市场的9.9%;预测到2026年,海外中式餐饮市场规模有望达到近4098亿美元的市场规模。
纵观当下,出海赛道中最火的莫过于火锅和新茶饮。作为最象征中国文化特色的饮食之一,火锅出海的队伍比我们想象中庞大:海底捞、小肥羊、重庆刘一手火锅、大龙燚、小龙坎、德庄、凑凑火锅、香天下、谭鸭血、山城辣妹子……它们的门店遍及欧美、亚洲、澳洲。
新茶饮则是异军突起,除了前文提到的喜茶、奈雪的茶、蜜雪冰城、霸王茶姬等品牌纷纷出海,还有不少如日出茶、KOI、快乐柠檬、鹿角巷等国内热度稍逊的品牌。而曾经的排队盛况也被喜茶奈雪们带到了海外,据说,在英国留学圈有这样一句话,叫做“一杯奶茶解乡愁”。
餐饮行业的内卷程度众所周知,在国内,几乎每一条细分赛道都有几个实力不容小觑的竞争对手。去年一场论坛上,蜜雪冰城投资人提到,为了抢占最后的市场,蜜雪冰城把店开到了泰山顶上,而在泰山脚下,密密麻麻挤满了各色奶茶店。
时至今日,国内餐饮市场进入存量竞争阶段,餐饮品牌面前只有两条路:要么下沉,要么出海。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进军海外市场,恰恰是不少餐饮品牌弯道超车的机会。最为典型的是崛起于西南的新茶饮品牌霸王茶姬,在国内门店还不到100家时就决定出海,如今已经牢牢占据马来西亚等几个海外市场。
不同以往,如今这一批出海企业有了先辈探路,避免了许多早期风险;同时也因为华人聚集增加、Tik Tok等社交软件风靡海外,国外餐饮市场已经具备不少饮食文化基础,出海之路相对更加顺利。
最为关键的是,在进入海外市场之前,这些品牌几乎都通过在国内跨城开店积累了一定的扩张经验,供应链、管理模式、门店选址、营销等都已经日趋完善。不得不说,近几年消费VC最为青睐的万店模式,或许正是最具备出海潜力的模式。
不久前就有消费投资人对投资界表示,如今成批消费品牌赴港上市,还有一个极易被忽略的原因:“它们需要一个连接世界的平台,以便于今后的海外业务扩张。”
出海艰难,却是一场征途。无论投资人还是创业者都笃信一点:中国必定崛起一批类似肯德基麦当劳的全球性餐饮品牌。我们不再局限于一方天地博弈,而是走向更广阔的天空,让更多语言叫出它们的名字。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