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认为“积善之家必有余庆”,但也有人说“好人没好报”,“好人难当”,你相信哪个呢?宋朝“三槐王氏”,历四世120年间,或以文章,或以功德,人才辈出。“王氏之昌,与淮水俱长”苏轼的《三槐堂铭》,写得就是三槐王氏一直兴旺的原因。
三槐王氏得名于祖先王祜,王祜官至兵部侍郎,他出生于五代乱世,后汉、后周之际做过参军、县令低级官僚。宋朝建立后,“历事太祖、太宗,天下望以为相”他在家中种下三棵槐树,《周礼》三槐象征着三公,所以王祜说:“吾子孙必有为三公者。”
王祜为何如此自信呢?因为他为人正直敢说真话,在五代乱世尤为难得。那时候世道人心衰微,臣弑其君,子弑其父,士大夫多不知礼义廉耻。所以欧阳修说:“我以为自古忠臣义士多出于乱世,为什么五代可称道之人这么少呢?王祜是为数不多的保留做人底线的贤者。
符彦卿是周世宗、宋太宗的岳父,手握兵权镇守边关十多年,为宋太祖忌惮。有人密告说他要反叛,宋太祖派王祜替符彦卿任职,并让他查访符彦卿的罪行。宋太祖明显要将符彦卿治罪,而王祜却以百口明彦卿无罪,劝谏宋太祖“五代之君,多因猜忌杀无辜,故享国不永,愿陛下以为戒。”如果王祜执行宋太祖的命令,高官显爵唾手可得,可他却坚持说真话,不昧着良心害人,符彦卿躲过一劫。
卢多逊想取代赵普做宰相,于是拉拢王祜一起陷害赵普,王祜严词拒绝,并以唐朝宇文融陷害张说最终遭流放的例子,劝卢多逊不要这么做。王祜始终不愿意害人,做违背道德良心的事情,这在官场尤为难得,史称他懂得积德行善。虽然王祜本人官职不高,但他行的直,所以有道德底气,相信做善事一定能惠及子孙。
王祜说:“吾子孙必有为三公者。”,他相信天道是公平的。所以苏轼开篇问:“天道是一定的吗?怎么有很多贤人并没有大富大贵呢?有些仁义的人不能长寿呢?如果你认为天道不是一定的,那么仁者必有后。 ”
苏轼不赞同好人没有好报的说法,他说:一般人谈论天道,不等天道实现就下结论,以为天道模糊不清。好人就会懈怠,恶人就会肆无忌惮。“盗跖之寿,孔、颜之厄,此皆天之未定者也。松柏生于山林,其始也,困于蓬蒿,厄于牛羊;而其终也,贯四时、阅千岁而不改者,其天定也。善恶之报,至于子孙,则其定也久矣。”
《史记·伯夷列传》:盗跖日杀不辜,肝人之肉,暴戾恣睢,聚党数千人,横行天下,竟以寿终。盗跖是春秋战国时期著名的强盗,杀人无数,坏事做尽,却得以善终。孔子困于陈蔡,颜回四十岁早逝。苏轼认为出现这种情况,其实是天道还未实现。
他说这就像生长在山林中的松柏,刚开始会困于蓬蒿之中,遭到牛羊啃食,等到松柏成才以后,却能历经千年长青,这就是天定。所以善恶之报,至于子孙,也一定要很长时间才能显现出来。
“已而其子魏国文正公,相真宗皇帝于景德、祥符之间,朝廷清明,天下无事之时,享其福禄荣名者十有八年。”果然王祜之子王旦官至宰相,成为配享宋真宗庙功臣。“而晋公修德于身,责报于天,取必于数十年之后,如持左契,交手相付。吾是以知天之果可必也。”苏轼说王祜修德,要数十年后才能看到报应,所以说善恶一定有报。
“吾不及见魏公,而见其子懿敏公,以直谏事仁宗皇帝,出入侍从将帅三十馀年,位不满其德。”懿敏公指的是王旦之子王素,以文章气节显名于时 ,与欧阳修、蔡襄、余靖并称“庆历四谏议”。石介作《庆历圣德颂》,称赞他“素相之后,含忠履洁。昔为御史,几叩予榻。至今谏疏,在于箱匣。”他还积极参与了范仲淹主持的庆历新政。
王祜之孙王质,克己好善,生活简朴,不喜畜财,甚至穷苦到不能养活家庭。任苏州知州期间,知州黄宗旦逮捕盗铸钱者百余人,他高兴的告诉王质说:"我用计策才能抓捕到他们。"王质却说:"这么多人因为你而死,这难得是仁者所为吗?"宗旦很惭愧。
他任江陵知府时,有人不按时举行婚礼,让亲家告到了衙门,原来此人很穷,拿不出那么多的钱。王质当场拿出自己的钱交给他,让此人完成婚礼。有一次抓捕到一个小偷,小偷叩头说:"平生没有犯罪过,我是迫于饥寒,实在没有办法"王质当即释放此人,让他拿着衣服离开。范仲淹遭贬,无人敢去送行,只有王质敢拿着酒、钱前去送别。
三槐王氏名人辈出,有11人名列《宋史》。所以苏轼说:”天将复兴王氏也欤!何其子孙之多贤也?””世有以晋公比李栖筠者,其雄才直气,真不相上下。而栖筠之子吉甫,其孙德裕,功名富贵,略与王氏等”李栖筠是唐朝直臣,不畏权贵,秉公办案,为天下士人推崇。后来他的儿子李吉甫、德裕相继为宰相。
“而忠恕仁厚,不及魏公父子。由此观之,王氏之福盖未艾也。”苏轼认为李栖筠不如王祜,王氏后代的福报方兴未艾。后来果然如苏轼所说,南宋时王伦官至枢密使,王伦之孙王楠官至太府卿。
王祜生于五代乱世,却能保持不害人的做人底线,三槐王氏也因苏轼的《三槐堂铭》名扬天下,传颂至今。这何尝不是验证好人有好报的一种方式?好人有好报,是一种信仰,苏轼写《三槐堂铭》的目的也在于,贬斥势利,崇尚气节,改善社会道德风气。每当我们对是否应该做好人产生怀疑时,读《三槐堂铭》,就能增加我多做好事的信心,不着急于一时的得失,眼光放得更长远。正所谓“太上有立德, 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