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句老话说得比较好: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周王朝之所以能够有八百年的江山,就三字——分封制。当然这也是周王朝消亡的一个原因。 所以一听到这三个字,估计很多人都会有一个疑问,分封制不是证明是一个相当落后的制度吗?最终的结果只有造反和混乱?它还能保证周王朝八百年的江山? 确实,这话一点错都没有,当年秦王朝覆没之后,在楚霸王项羽的主持下,天下实行的就是分封制,结果没过多少年,天下就大乱了,又陷入了混战。 后来刘邦建立了大汉王朝,一开头使用的是分封制和郡县制共存的方法治理天下。 但我们应该往后看,刘邦从公元前202年分封异姓七国 ,到了公元前195年,前后经历了七年就铲除了六国。 当然刘邦在分封异姓国之中,还分封了同姓诸王,对于同姓诸王,大汉王朝采取的也是打压政策,从汉高祖刘邦开始,再到景帝平叛吴楚之乱,又经历了五十年。这些作为,才有了汉武帝的高光时刻,也让大汉王朝绵延了四百多年。 这么看来分封制的弊端是相当大的。但别忘了,时代不同,环境不同,相同的东西,最终产生的结果也是不同的。那么接下来我们就来分析一下,分封制在周王朝起到的一个作用。 分封制
话说分封制并不是周王朝的专利,它的起始时间是很早的。在禹的时代,就已经有了万国,当然过去的数量单位仅作参考,它只是形容多,多到密密麻麻数不清。 那么之后进入商朝,当时商朝使用的也是分封制,这一点在甲骨文中都是有记载的。后来有了武王伐纣,联合起了很多诸侯王一块攻打商朝,最终推翻了商朝的统治,从而建立了周王朝。 而周王朝又继承了商朝的社会制度,分封天下,所以经历了这么多年的发展和完善,其实分封制在周王朝已经走到了顶点。 我们很多人知道,周王朝在建立王朝之后,就大封了天下,接受分封的不仅有周王室,还有在攻打商朝过程中建立功勋的文臣武将,再有就是各路诸侯,最后还有商朝的一些个成员。 其实这仅仅是周王朝建立后的第一次大封,在周王朝建立初期,前前后后经历了三次比较大的分封。 在《左传.昭公二十六年》上记载:“昔武王克殷,成王靖四方,康王息民,并建母弟,以蕃屏周”
这算是大一点的分封,后来还有一些增封,比如周王的兄弟,遇到战事建功立业的功臣等等,也会在每一任周王都有分封。 那么到现在,我们想知道,在周王朝时期到底有多少封国,还真就成了未解之谜。这也是没有办法的时期,毕竟都隔了这么多年了,历史记载的文书,毁于战火,流传中遗失,能让我们现代人看到,几乎就不可能。 当然只言片语的东西还是有的,根据《吕氏春秋.观世篇》中的说法:“周之所封四百余,服国八百余”从这句话中,我们也能看出,当时周王朝分封的封国绝对少不了。 所以在这里我们就找到了周王朝能够绵延八百年的一个原因,诸侯国很多,多到他们不能直接对周王室产生威胁,想要产生威胁,就必须足够的强大,至少地盘大才成。也就是说,在要面对周王室的时候,诸侯国就要先进行兼并才成。 好了,我们接着往下说。
其实当时在封国的时候,周王不是说,下一道命令告诉接受分封的人,那块地方就是你的了,你负责管理就没事了。接受分封的人,去的时候,周王还要赏赐一些东西,比如礼器,宝物,奴隶,还有武器等等。这些时期,在我们古代记录的资料,以及后来出土的文物铭文中都是有记载的。 所以当时接受分封的人,不仅从周王这里拿到了任命,还拿到了周王的给予的家底。 那么这件事说明了什么?至少说明,周王的实力很强,强到可以碾压各个诸侯国,这同样是周王朝建立的一个基础。 也就是说,在周王朝建立王朝之初,是用实力说话的。那么周王朝就依托这个实力,就会建立起一套相对有效的分封制度。比如,各个封国的诸侯,他们是有相对的独立性,可以建立统治机构,可以组织军队,可以修建城池。 看起来他们就像是一个个的国家一样,可事实上呢?并不是这样的,诸侯在自己的封国内实行的各种措施,必须严格按照周王朝定下来的制度实施,不超过这个规矩的范围,诸侯想怎么干就怎么干,没有一点问题。 但如果超过了规定,就要受到处罚。而且如果诸侯所犯的事情严重的话,很可能还会遭遇杀身之祸被灭国。 比如密国康公不献三女,而被灭国的故事就是证明。
故事是这样的。说周穆王去世之后,他的儿子姬繄扈继位,这就是周共王(也叫周恭王)。周共王有一个爱好,没事喜欢出去巡游天下,那么在公元前936年的时候,周共王带着随从就去了泾上,就是现在的甘肃平凉地区视察密须国。 上级领导视察工作,那么当时的密须国国君密康公就得侍奉左右。那么在两人巡游密须国的过程中,他们就遇到了三位很漂亮的女孩子投奔密康公。于是密康公就将三个女孩子留在了身边,甚至后来让三个女孩子做了他的王妃。 看起来这件事很普通,也没什么。可密康公的母亲却看出了其中的门道,就劝说密康公,让他把三个女孩子献给周共王。为什么呢?过去的规矩很森严,兽,三只以上就叫群;人,三个以上就叫众,女子三人以上就叫粲(美好),所以三是一个很好的数字。 那么王也遵守这个规矩,在狩猎的时候,王从来不猎杀三只以上的兽;做一件事的时候,作为一个王他要听取三个人以上的意见,避免偏听偏信;而王的妃子是没有三个人同属于一个宗族的。 所以三个女人叫粲,这是一件很美好的事情,这么美好的事情送给你密康公享用,你有什么德行与之匹配?
王都不配享用,何况是你这样的一个小人物呢?赶紧献给周王。那么密康王听了没有,根本就没有接受这番劝诫,因为这三个女孩子很漂亮的。 也就过了一年,周共王就起兵攻打了密康王,等到大兵压境的时候,密康王想要后悔,可已经没有了后悔药了。 密康王得到的结果就是人死,族灭,国亡。 从这件事中,我们不说周共王的是与非,单从这件事中,我们不难发现规矩很重要啊!周王朝依托强大的实力,建立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规矩,在规矩之内诸侯王干什么都没有问题,但破坏了规矩就要倒霉了。 当然了,在这件事中密康王做的事情,还真就犯不着被杀,灭族,亡国的份上。一定程度上,周共王做得也就过火了,所以周王朝开始走向衰败,也就是从周共王开始的。事情是相辅相成的,你破坏了你应该遵守的规矩,最终会被反噬的。 接着我们把事情拉回到分封制上,来看看周王室给分封制定下的规矩又是什么? 分封制下的规矩。
诸侯国是有很高的统治权的,但这些统治权的最高点是周王的。在当时的规矩中,土地那是周王赏赐给臣下的,所以周王有剥夺诸侯王土地的权利,土地其实就是一种俸禄。而土地的产出,诸侯国一部分可以留下自用,剩余的就要再封赏给诸侯的臣下。 所有的诸侯都必须听从周王的指令。比如带领军队随同周王一块作战,保卫王室。 周王朝初期的时候,就曾经讨伐过东夷,其中鲁侯伯禽就接到了命令,“遣三族伐东国”的差事,后来因为在作战的过程中鲁侯建立了功勋得到了奖赏。 再有就是最著名的烽火戏诸侯,同样都是诸侯听从周王调遣的例子。
再有就是纳贡,也是一种让诸侯诚服的规矩,大概意思就是,定期诸侯王就要来朝见周王,缴纳一些财物,然后汇总一个报告,内容就是诸侯国的封国内,这段时间都干了些什么,封国内的具体情况怎么样,这都得交代清楚。 那么周天子在诸侯纳贡的过程中,就要注意诸侯纳贡的多少,以及诸侯们在这次纳贡过程中的态度是怎么样的,简单地说就是判断他们的忠诚。比如周宣王时期,淮夷停止了纳贡,这明显就是反叛的意思,周宣王也不客气,直接命令召穆公带军出征,先后灭掉了淮夷的四位首领。 这一战直接奠定了淮夷的臣服。 我们就找到了第二个原因,当周王的实力衰弱的时候,这种体制的运作就会出现问题,事实上周王朝进入春秋战国时期,就是因为周王的实力衰退导致的。 说道这里,很多人就会有疑问,当诸侯王的实力大于周王的时候,人家不纳贡你又拿人家没办法,到时候怎么办?
这就是规矩的威力,事实上周王朝走到春秋时期,诸侯国里实力比周王室大的不是一个两个,而是很多了。但纳贡的事情就没有变,列国之间互相征伐的时候,还有不纳之罪,比如齐桓公伐楚的时候,给出了的理由就是“包茅不入,王祭不共”。就把这条罪名给楚成王放上去,楚成王一点反驳的余地都没有,就得领罪。 春秋时期周王室衰弱,纳贡作为一条规矩,其实也从根本上维护了周王室的一个秩序,虽然诸侯不听话,但周王室的招牌还是管用的。那么这个时候,有哪个诸侯王敢明目张胆地打周王室的主意吗?当然不敢了。 除了这些,其实在周王朝建立之初,对于诸侯王的封国也是有控制的,这就是监察的职能。按照《礼记》的记载,封国里的卿大夫都是周王直接任命的,这意味着什么?其实就是对诸侯国的监察。 当时的规矩是:“大国三卿皆命于天子 ”,“次国三卿,二卿命于天子”
在当时,如果周王对于诸侯国有所怀疑,还会直接派遣监察官的,而这个职位就被叫做侯监,一些资料中,诸侯和侯监是一块进行记录的。 所以侯监在封国的地位,其实和诸侯的地位是等同的,甚至于比诸侯高一点都有可能。当时对于诸侯的规矩中就有这么一条:每天一次的祭、每月一次的祀、每季一次的享、每年一次的贡和一生一次地朝见天子的礼。 如果侯监发现诸侯不按照这个去做,上报上去,就会有了:刑不祭,伐不祀,征不享,让不贡,告不王 最后一条的规矩是,封国是有等级的划分,但封国的存亡是要合理的,互相的攻伐是不行的。
我们知道春秋时期,是一个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的时代,但我们在读这段历史的时候,会发现一个现象,有些小国前脚被灭掉,后脚没过几年就又会复国。比如历史上的许国,这是一个唯一可以确定地有着男爵爵位的诸侯小国。 许国被郑国联合齐国和鲁国攻打,理由是许国不听周天子号令,于是许国就被灭国。在这里得插一句,当时周王室势力变弱,但名头还在,很多诸侯国都会打着周王室的旗帜办事。 所以当时虽然乱,但周王室还是能够存在的。 那么许国很快就被攻破了。 按照一般道理来说,许国被打得都灭国了,那么郑国就会吞并许国的。但当时可不是这个道理,郑国可以把许国打没了,但他不能在名义上直接吞并许国,因为周围的诸侯国都看着呢? 所以郑国就问齐国和鲁国,两个诸侯国的意思,结果这两个国家给出的答案是,许国没有犯灭国之罪,虽然攻破了人家的都城,还是应该酌情发落的。
结果就是郑国只能把许国的君臣监视起来,土地暂时由郑国管理起来。其后郑国发生内乱,许国又夺回了都城,重新建国。
其实这样的事情在当时有很多的。比如陈国被楚国所灭,但五年以后,陈国又复国。还有蔡国,在周朝初期三监之乱中反叛了周王室,就被灭了一回,过了很长时间复封。到了春秋时期,蔡国被楚国又灭了一回,土地被楚国设置成了县,结果没过三年的功夫,又复国了。
所以这些在周王朝建立之初,并在分封制上建立的规矩,也维护了周王朝八百年的统治。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