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金羊网报道,岛内大罢免第二轮出炉,整份答卷干脆到刺眼——针对31位国民党“立委”和新竹市长高虹安的罢免案,全数未过,和7月26日的首轮一样,还是没有一案跨过门槛。数字摆在那儿,岛内媒体喜欢用“零封”,我更愿意叫“自我揭短”。你把程序当武器,连着两次打偏,观众不是不知道是谁在握柄。这不是战术失手,这是政治信用的塌方。
8月23日投票截至下午6点,7名蓝营民代都已宣布罢免不通过;加上7月26日的第一轮,罢免案全盘落空。赖清德对外说要做四项调整,提到人事改组、调整“行政—立法”互动之类,但不包含自己辞党主席、行政团队总辞、行政机构负责人下台这三项。台媒同时报道,同天举行的“核三”重启公投,同意票433万,离门槛差近70万,总投票率也就三成。两张考卷,一张是政治动员,一张是能源治理,分数都不好看。国台办发言人的回应很直白:台湾民众再次对民进党打压异己、撕裂社会的恶斗闹剧说“不”,任何“台独”分裂和政治操弄都不得人心,必然失败。语句不长,力度不软。
台媒梳理的“辞职潮”已经形成:林右昌辞去民进党秘书长,立法机构党团所谓“7长”里有5人宣布不再留任,只剩总召柯建铭、王义川还在位置上。你要说负责,确实有人扛了;你要问关键位,最该负责的人没动。赖清德拒绝辞去党主席,把“调整队形”当成回答,把“我不下车”直接写在脸上。在权力秩序里,这很好理解。党主席在绿营体系里不仅是头衔,是提名权、资金调度、话语设定、派系仲裁的总线。丢了这根总线,他就不再是2028年的发动机舱,而是被车厢左右摇晃的乘客。这类位势上的失重,哪怕只有一个月,也足以让派系格局重排。
有人会问,那行政团队呢?有没有人出面“抗责”?从赖清德列出的“调整”,看不到“总辞”或核心成员下台的动作。他显然不愿意把行政团队当成消耗品。原因不难猜:人换了,路线不换,下一批人就是下一批替身。他留在党主席的位置上,等于把路线、人员和节奏全部攥在自己手里,既挡派系的风,也扛舆论的雨。这是一种“以稳代改”的强硬表达:路线无误,操作需调,责任我听见了,但我不让位。外界解读不必拐弯,这就是把“党权—路线—责任”的先后顺序重新排列:党权在前,路线不动,责任分摊。
这会带来什么?第一,组织会更紧,叙事会更硬,议会协调更难。“朝小野大”的结构摆在那里,罢免没撬动结构,只把社会疲劳感往上加了一层。赖清德此刻的选项,只能在“分化对手—收拢基本盘”间做选择题。蓝白之间的互疑会被继续放大,藉由议题、程序、司法等不同路径做“掏空式”对冲。第二,派系会更防守。你敢动我的人,我就立刻摸高护城河。这会拉高组织交易成本,降低政策落地效率。第三,中间选民更厌倦政治挟持日常。两轮投票的投票率低迷,不是冷漠,是抗议。你把生活的空间不断让位给政治剧场,观众就会走出剧场。
蔡英文出面站台的戏码,看起来像是“力挺”,听起来却更像“隔离带”。8月24日,她与赖清德、萧美琴同框,会面后在社交媒体发图配文,说这个时代不容易,要更多努力。照片笑容很饱满,文字很安全,避谈“大罢免”,只说“讨论”“交换意见”。这类措辞在政治场景里通常有两层意思:一是不背锅,二是不背书。合影是安抚,措辞是划界。她提“内外挑战”,把问题拆成两半。内,大家都知道是什么;外,自然要落到萧美琴的履历上。萧的“对美沟通能力”是她的标签,可岛内选民看的是实惠,关税有没有降、支持有没有落纸,答案并不乐观。当“外部挑战”被主动提及,就是一张绩效清单的提醒。这不是刀子,是秤砣。秤起来,谁重谁轻,一目了然。
回头看民进党内部的结构疲态,你就知道“辞职潮”为什么止不住。组织内的“七长”走了五个,这是很浓的信号:中层在说,路线我们挡不住,责任我们扛不起。中层是任何组织的齿轮,齿轮一松,传动就会打滑。打滑不是马上趴窝,但速度上不去、噪音上来了。赖清德此刻的选择,其实是在拿组织管束去弥补策略赤字。管得越紧,成本越大;成本越大,策略越难微调。这是典型的“逆向强化”陷阱。
蓝营也没占到便宜。朱立伦想交棒给卢秀燕,这个愿望,卢一句“不参选”就让它归零。她的理由是关税危机压顶,中部产业首当其冲,需要与城市共进退。话说得漂亮,也说得实际。问题在于,蓝营短期内最具全国动员力、跨派系协调能力、民生议题抓手的人选,不在牌桌上了。这意味着两件事:一是主席之争掉进了“次优解池”,二是对抗民进党强叙事的火力收敛。朱立伦的愿望落空,不是面子问题,是组织张力问题。换成军事术语,这叫“指挥所不够硬,前线缺压制火力”。你可以慢慢磨,但对手的议题推进不会等你。
这时候再看赖清德拒辞党主席释放的信号,更清楚了。第一,他要把2028的发动机牢牢握在手里,避免党内出现“替代路线”的芽。任何局部妥协都会被解读成路线松动,这对他不利。第二,他要用“组织压强”对冲“民意逆风”,寄望以时间换空间。让舆情先冷一阵,靠调整“行政—立法”互动去修补议会通道上的毛刺。第三,他要把责任切片化,用“调整队形”稀释“策略失当”的追责洪峰。这三条是政治生存法则,但对治理不见得友好。当路线的刚性压住了政策的弹性,系统的韧性就会下降。
岛内的能源公投没过门槛,也是一面镜子。社会对能源安全的焦虑是真实存在的,但对冒进式回头也有警惕。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讨论要回到工程学——电力结构、备转容量、绿能替代、煤气配比,这些问题没法靠口号解决。政治如果总是抢过电力的麦克风,通常只会留下断句。两轮罢免的冷淡投票率,和“核三”公投的低温,本质上是一种共同心理:把日子还给日子。你喊打喊杀,大家就把票收起来;你拿出可执行的治理方案,大家自然跟投。这不是鸡汤,这是政治经济学。
赖清德不辞职,这一把是押在“时间能冲淡错误、组织能覆盖失败”的赌桌上。赌桌会不会翻,取决于他能不能拿出看得见摸得着的治理成绩,而不是更多的政治动作。朱立伦的愿望落空,说明“强人补位”这条捷径走不通。那就老老实实走远路:重建议题,重建队伍,重建信任。两岸之间,最怕的不是分歧,最怕的是把分歧当饭吃。这顿饭吃久了,胃口会坏,身子会垮。镜头外的世界还在运转,关税、能源、就业、物价,一样不会等人。谁先把手从锣鼓上拿开,去端起工具箱,谁就能把今天的败局改成明天的起点。这不是口号,这是算术。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