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 ‍‍余晖

10月14日,《人民日报》刊发了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副主席 林永健的文章《 精品是怎样炼成的 》。

公开资料显示,林永健1969年出生于山东省青岛市, 一级演员、中国视协副主席、电视界职业道德建设委员会副主任。 代表作有《 敌后武工队 》《 喜耕田的故事 》《 我叫王土地 》《 王贵与安娜 》《 黎明之前 》等。

文中提到,剧本剧本,一剧之本,本子要是歪了,任你是“最佳女主角”还是“最佳男主角”,演得越卖力,“扑街”扑得越华丽。什么叫好剧本?我觉得就两点:“根”要扎得深,“梗”要玩得真。

互联网时代,大家都在追求大流量,创作就是要让流量从网民的指尖流向观众的心尖。很多剧为啥被批评“悬浮”?因为它们是编剧在高星级酒店里喝着咖啡、吃着大餐想象出来的民间疾苦写农村戏,你得知道化肥多少钱一袋,苞米多少钱一穗,牛肉多少钱一斤;写都市戏,你得明白年轻人为啥一边努力一边又想“躺平”。观众不是不喜欢长剧,他们只是不喜欢又长又难看的剧;观众也不是只爱短剧,他们是爱短剧里那种真实、直给、不废话的爽感。

现在的观众多聪明啊,悬疑剧第一集,凶手一出场,弹幕上飘来几个字:“一看就是他,拜拜了您呐!”好剧本,得让观众猜不透,但又合情合理。不光是悬疑剧需要“钩子”,任何好故事都得有个让人“上钩”的抓手。好“梗”不在多新奇,而在于能不能一把钩住人心,让人一边看一边想:“后来呢?后来呢?后来他们咋样了呢?”

文中还提到,现在经常会遇到一种情况:某些顶流演员,排场很大,自带“编剧团队”进组,随时准备给剧本“动手术”。作为导演,这时候怎么办?全听他的?那你这戏就成“明星定制款”了,故事逻辑可能稀碎。这考验着导演的综合水平和大局观,既不能太软弱,失了艺术追求,也不能太固执,听不进合理化建议。要让这些所谓大腕明白,戏好了,演员是最大受益者,戏垮了,演员也是责任人。

文中写道,影视行业有个陋习,什么火了,立马一窝蜂去抄。观众老吃同一道菜,能不腻吗?制片人眼光得毒辣,得有点前瞻性,选题时别光看数据报告,得多看看社会情绪,看看老百姓真正关心什么。

用流量明星省心省力,数据好看,招商容易,但副作用也不能忽视。选角不能只看粉丝量,要看角色匹配度、演技胜任度、艺德涵养度。观众现在反感的是“强行喂饭”——不管合不合适,硬塞给你一个明星;相反,咱们得学会“看戏下菜碟”。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