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段宝物的历史,一个经典的传奇。 1982年8月的一天,家住辽宁康平县小城子公社后刘东屯的社员韩林忠和王立新二人(表兄弟)相约来到村外一处小土山上放牛。二人赶着村里的10多头牛就出了村子,几分钟后便来到了村外2里远的一处连绵起伏的土山包上。

“不见了一头牛!”当王立新将牛赶上山后,这才发现有头小牛走丢了。王立新立刻沿路返回,在山谷沟岔处寻找走丢的小牛。在小土山的山坳处,他发现了小牛的身影。但这牛的一条腿却被什么东西卡住了一般,小牛难以动弹,在原地不住地叫着。 王立新走过去一看,发现牛脚正巧卡在了地下一个坑洞里,王立新将浮土刨开,发现牛脚卡在了两块青砖之间的缝隙里。于是他用镰刀将青砖边上的泥巴一点点抠掉,再用力将青砖拔出来,牛脚终于被解救出来了。

“忠哥,这里有座古墓!”王立新搬开青砖后,发现青砖下面有一个很深、很广的空间,于是他将挖掘的范围扩大,又发现了更多的青砖。王立新将青砖拔掉10多块后,突然发现眼前有一座黑洞洞的古墓,于是他立刻向山上的韩林忠叫道。 韩林忠听到叫声,立刻从山上跑下来,二人将挖掘的范围再次扩大,一块块青砖被挖了出来。当挖出了一个大窟窿可以进得去人时,二人蹑手蹑脚地走进了古墓里。

在古墓里,二人发现古墓早年进水,棺木早已经朽烂不堪,墓中仅发现少许四处乱丢的骨骸。在一层又一层的湿透了的泥土层下,堆放着各种各样的冥器、罐子和腐朽的铁质兵器。最先有重大发现的还是王立新,他很快用镰刀在泥巴里挑出了一个黄金面具。 这个黄金面具造型独特,大小与人的脸面相仿,黄金面具上虽然被泥巴裹着,但擦干净后在阳光底下闪闪发光,让人看了心动不已。二人随后又挖出了金耳环、金簪子、金碗等大小物件30多件。

当天下午,二人挖得金子的消息不胫而走,大量村民涌入土山挖掘金子。100多号村民在发现古墓的周围又接连挖出了三座古墓,出土的金银器物、铜器、陶器、铁质武器难以计数。这个土山坳几乎被挖平,在众人的来回搬运之下,古墓被挖掘一空,最后就连青砖也被村民们运回家去砌了猪圈。 山中发现古墓,又大量文物流失,两位村民觉得责任重大,文物流失很是可惜,于是二人带着挖到的30余件金器去县文化馆报告,并将这些金器无偿上交。

山中发现古墓,县里的专家立刻赶来调查,并对古墓所在的区域进行了深入发掘。当日共发掘了4座古墓,但三座古墓已经被破坏,仅有一座还算完整,专家在这些墓中并未发现墓志和有价值的文字资料,仅找到了20来件散落在土里的金银器物。 为了追回流失文物,专家与社里一起行动,对村民进行了教育和文物知识普及,建议村民们将捡到的金银器物上交。在韩林忠、林立新二人主动献宝的感召下,社员们纷纷将手里的金银器上交。

经过三天的收缴,共收得金银器物162件,其中有黄金面具1个,白瓷鸡冠壶1件,龟背铜纹镜1个、错金银壶1件,金簪子10多个、金板带20多个、鱼形金耳环5对,此外还有大量金叶子、金碗、绿釉长颈瓶等。这些器物大多精美绝伦,一二级国宝有10余件。

墓主究竟是谁?为何埋下如此多的宝藏呢? 经过专家对出土金银器的研究,发现这些金银器乃是辽代时期的器物。从出土的兵器和黄金面具来看,古墓的主人很有可能是一位辽代的将军或者有军权的贵族,其他三座古墓从形制、规模和出土器物上来看,应属于其家族成员的墓地,距今有千余年历史。

据《辽史》记载:此地为当年辽代契丹人活动频繁的区域,处于辽代统治的核心地域之一。当年这些古墓被深埋在沙漠之中,但由于流沙随风运动,古墓的青砖因而暴露出来,这才在巧合之中被王立新等人发现,这些古墓才得以出现在人们的眼前。 最后,出土的金银器物被当地文化馆征收,主动上交文物的社员每家获得了200元奖金并颁发了证书。这些金银器物具有很高的文物价值和市场价值,单一件错金银壶就能卖到上千万,这162件金银器物的总价值,不会低于1个亿。

由此,一段古墓的传奇落下帷幕。韩、王兄弟二人主动捐宝的事迹,一度传为佳话。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