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年,广东发生了抗战史上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
为了保护中华文脉,中国共产党在国民党政府无能的情况下,毅然暴露隐秘发展多年、除新四军和八路军之外的又一精锐部队,将八百多名陷于香港、被日军追捕的文化名人转移到广东省宝安县(今深圳),史称“胜利大营救”。
位于深圳龙华区大浪街道阳台山森林公园的胜利大营救雕塑
故事要从香港沦陷说起。
抗战爆发后,中华国土大片沦陷,许多文化界精英为躲避战火,纷纷迁居香港,彼时,他们认为日本必定不敢招惹“大英帝国”,所以香港是一片和平净土。
但1941年12月,日寇偏偏就对香港动手了,几天功夫就把英国人修建、号称“东方马其诺”的醉酒湾防线打穿,占领香港全境。
不得不说,日本是懂中国的,深知要征服中国,就必须断绝中国文化,而避居香港的中国文化精英,正是中华文化的骨干传承者,所以,日本人一落脚,就对他们展开搜捕。
这下,居住在香港的文化精英和爱国民主人士遭了大殃,他们当中有何香凝、柳亚子、茅盾、邹韬奋、夏衍……加在一起不下800人。
社会各界深知这些人的重要性,早在香港彻底沦陷前,文化界就高声疾呼,要求国民党政府赶紧营救,按照《光明日报》的报道,国府的姿态也不错,还真派出飞机去接人了,但按照他们的一贯尿性,“皇亲国戚”和政坛大佬肯定排在前面,顺便,各家的保姆、随从也带上,甚至连宠物狗都带回一群,至于文化人士,不行就再等等?
要是日军进展慢一点,国府也许真会把大家都接出来,但谁也想不到英军会如此不给力,这些文化大咖就华丽丽地被丢在了沦陷区。
这下全国都傻眼了。
大家突然想起,国民党靠不住,那向共产党求援呢?
其实,共产党这边早已心急如焚,作为一个以救亡图存为己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政党,中共深知这些文化名人和民主人士的重要性,可那会的中共基本没办法和日军正面抗衡,实力不允许啊,但凡国民党给力一点,这件事就轮不到中共操心。
但事已至此,哪怕是硬着头皮也要上了。
很快,由周恩来亲自指挥的大营救行动拉开帷幕——中共旗下一直隐秘发展的第三大重兵集团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东江纵队自爆身份,全力以赴,力求将所有文化精英安全转移。
这支部队,是抗战期间我党在华南地区的一张暗牌,其发展时间和八路军、新四军相当。
早在广东沦陷的时候,中共就以民间抗日力量的招牌组建了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为了避免与国民党之间不必要的摩擦,这支部队非常低调,而且隐藏了政治属性,除了几位核心指挥官,一般的战士都不知道自己是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
但这一次,不装了。
在党中央指示下,八路军驻香港办事处主任廖承志等人迅速行动,确定了4条撤退路线。
1942年1月9日,第一批文化人士开始撤离,包括邹韬奋、茅盾夫妇、廖沫沙、胡绳、胡仲持、叶以群、戈宝权等二十余人,他们化妆成难民,在游击队的护送下从香港转移到深圳白石龙。
有些文化名人名气太大,容易被认出,或者走不了远路,就由游击队护送,经澳门再转移到桂林,范长江、夏衍等几十人,走的就是这条营救路线。
最后,在香港得到接应的文化名人无一人遇难,全部被顺利转移,在这个过程中,东江纵队顺带把一批国民党政府来不及带走的驻港人员和外国友人也一并救了出来,还顺便接应了2000多名回国抗日的爱国青年。
从营救成果来看,这次行动似乎没什么难度,但我们得知道,当年的深港地区可是海盗横行、山匪遍地,更别提还有日军的特务一路围追堵截,而且,这些文化精英的身体素质大都一般,部分人士还有病在身,必须一路照顾,慢慢走。
而为了做到万无一失,我党也是下了血本,东江纵队火力全开,平时隐藏的实力全部摆上台面,严令沿路所有的水匪山大王全面配合营救,谁要敢在这件事上捣乱,一律全数剿灭。
同时,全面发动根据地群众搭建临时住宅,筹集最好、最充足的生活物资,尽全力让获得营救的文化名人在位于深圳白石龙的根据地过得好、过得舒适。
几乎一夜之间,硬生生在广东开辟出一个“小延安”,无论是国民党还是盟军都惊叹不已,共产党这是撒豆成兵么?
珍藏于中国文化名人大营救纪念馆的文物
珍藏于中国文化名人大营救纪念馆的文物
获营救的文化界人士在根据地就地开展教育教学活动。
大营救行动之后,东江纵队的政治属性和规模都藏不住了,在党中央的指令下,干脆放开手脚,和成立于1927年、在海南坚持斗争的琼崖纵队合力发展,组建华南抗日纵队。
香港沦陷后,东江纵队进至香港九龙地区坚持抗日,并与盟军展开合作,被美国认为是“在远东地区最给力的情报机构。”
终于,1943年新华社发表报道,第一次承认中共在华南地区确实有一支大规模精锐力量。
1944年7月,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先后对华南抗战作出指示,8月,广东省临委和东江军政委员会召开联席会议,决定对东江纵队进行整编,设置支队建制,共有7个支队和港九独立大队。
此后,广东省临委又组建了珠江纵队,在粤中领导组建广东人民抗日解放军,东江游击队原参谋长李振亚到海南担任琼崖纵队第一副司令员;此外,东江纵队还派出核心干部参与韩江纵队、南路人民抗日游击队的领导工作。
到抗战胜利前,东江纵队已经发展到1万人以上,琼崖纵队也有一万人以上,而包括这两支部队在内的整个华南抗日纵队人数高达3万,有力地牵制住了华南地区的日军,同时也让南方沦陷区的人民看到了希望——他们不是弃子,还有共产党的军队在保护他们!
在由我党领导的抗日武装中,抗联是最悲壮的,而南方游击队则是最传奇的,其中,琼崖纵队成立于1927年,从资历来看属于我军的开山元老,这支部队孤悬海岛28年红旗不倒,并在1950年我军解放海南时,着红军军服迎接主力部队上岸。
而东江纵队则具有华侨多、妇女多、知识分子多的特点,他们不仅善于打硬仗,还是搞情报的好手,被认为是中共抗日武装里“最洋气”的队伍,前些年,香港电视剧《义海豪情》和许鞍华导演、周迅主演的电影《明月几时有》都对此进行了展现。
抗战胜利后,东江纵队转移到山东地区,成立两广纵队,参与了多场硬仗,而留守的部分则组建为粤赣湘边纵队。
在东江纵队的历史中,略微遗憾的是,1955年大授衔仅有司令员曾生被授予少将军衔,另有副司令王作尧于1961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而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该部队指挥官大多是当时城市建设的稀缺人才,全国解放后被调往地方任职。
中国文化名人大营救纪念馆由原国务院副总理邹家华题写馆名,其父邹韬奋正是当年被营救的文化名人之一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