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欧洲那边出了个挺有意思的事儿——以前对美国武器言听计从的欧洲各国,现在居然开始集体“摆脸色”了。
尤其是9月23日德国刚曝光的一笔近830亿欧元的军购大单,直接把这事儿摆到了台面上,美国军工巨头看完估计得坐不住:自己这块“肥肉”,怎么突然就不香了?
1、
要知道,德国以前可是美国武器的“铁杆买家”。
就说2020到2024这五年,德国光买美国武器就花了超过170亿美元,2023年一年更是砸了139亿,跟波兰、日本一起,妥妥的美国武器出口“三巨头”。
那时候美国还琢磨着,等欧洲把国防开支提到GDP的5%,自家军工企业不得赚得盆满钵满?
结果德国最新的采购清单一出来,直接给了美国一记闷棍。
这份清单里一共154项重大防务采购,美国企业能分到的份额少得可怜。
翻来翻去,也就两项拿得出手的订单:1.5亿欧元买波音P-8A反潜机用的鱼雷,51亿欧元买“爱国者”防空导弹。
就算把那些零散的小单子都算上,美国总共也就拿到68亿欧元,只占总额的8%左右,剩下的近760亿欧元,全被欧洲自己人分了。
你看最花钱的F-127型护卫舰项目,260亿欧元的大单,直接给了德国本土的TKMS公司;买第五批次的欧洲“台风”战斗机,40亿欧元买新机,19亿欧元升级航电系统,从头到尾没美国什么事儿。
陆军这边更绝,34亿欧元买德国莱茵金属和德法合资的KNDS公司造的“拳师犬”装甲车,还要花38亿欧元搞新型轮式自行反坦克炮。
就连以前靠美国“爱国者”撑场面的防空系统,这次也选了德国自己造的IRIS-TSLM,专门拨了3亿欧元,这哪是“减少依赖”,简直是明着跟美国划界限。
2、
而且德国不是个案,整个欧洲都在悄悄跟美国武器“拉开距离”。
丹麦前段时间敲定了历史上最大的一笔武器采购,花580亿丹麦克朗(差不多649亿人民币)买陆基中远程防空系统,美国的“爱国者”直接被pass,最后选了法国和意大利联合搞的SAMP-T远程防空系统,中程系统也从挪威、德国、法国的产品里挑,硬是没给美国留位置。
以前被美国吹上天的F-35隐形战斗机,现在在欧洲也吃不开了,葡萄牙今年3月就明说不买F-35了,当时的国防部长努诺・梅洛说得特别实在:“美国现在在北约的立场越来越没谱,跟装备先不先进比,盟友靠不靠谱更重要。”
现在葡萄牙正琢磨着在瑞典“鹰狮”和法国“阵风”里二选一。
西班牙更干脆,不仅加购欧洲“台风”战机,还砸钱支持法德西三国联合搞的第六代战斗机“未来战斗空中系统”(FCAS),摆明了要跟美国的F-35划清界限。
就连之前喊着要“抱紧美国大腿”的波兰,已经拿到两架F-35后,后续32架的采购计划也搁置了;瑞士的F-35采购案更是陷在政治争议里,能不能成还两说。
3、
欧洲人怎么突然就不买美国武器了?说穿了就俩字:不信。
美国《国家安全杂志》之前就点破过,买F-35看着是买了个先进装备,实际上把后续的升级、维护权全交出去了。
之前还有传闻说,美国能远程“一键关机”F-35,虽然没实锤,但这种“被人掐着脖子”的感觉,谁受得了?
欧洲国家心里都门儿清,真到关键时候,美国会不会给自己开权限都不好说,哪敢把身家性命押在上面。
更让欧洲闹心的是美国政策的“不确定性”,特朗普政府那阵子,一会儿拿“撤军”威胁欧洲加军费,一会儿又在贸易上跟欧盟翻脸,甚至乌克兰问题的谈判桌都不让欧洲坐。
今年2月,美国国防部长赫格塞思更直接,说美国不再“主要关注”欧洲安全,让欧洲自己想办法。
这种“忽冷忽热”的态度,彻底把欧洲的信任给磨没了。
美国退役上校塞思・克鲁姆里奇之前就说过一句大实话:“不是美国不支持欧洲了,是这种支持太没谱了,今天说的话明天可能就不算数,谁也耗不起。”
当然,经济账也是欧洲人算得明明白白的,就说西班牙,之前计划花62.5亿欧元买F-35,只能拿到25架,每年还得额外掏1.2亿欧元维护费。
后来转买欧洲“台风”,单机成本直接降了4000万欧元,还在本土创造了1200个直接就业岗位,带动了16500个相关产业的职位。
德国、法国这些工业大国更清楚,把订单给本土企业,既能拉动经济,又能保住核心技术和产能,比把钱送给美国划算多了。
4、
现在欧洲还专门搞了政策托底,欧盟启动的“欧洲国防工业计划”(EDIP),就是拉着各国一起投资、一起采购、一起扩产能;冯德莱恩还提出了8000亿欧元的“重新武装欧洲”计划,目标很明确,到2030年让欧洲有自己独立的国防能力。
马克龙喊着“欧洲要觉醒”,朔尔茨说“要自力更生”,丹麦首相也表态“得在军事上变强大”,整个欧洲的防务自主意识,这两年明显起来了。
不过话说回来,欧洲想彻底跟美国武器“切割”,也没那么容易,毕竟这么多年的“依赖症”,不是说戒就能戒的。
二战后美国通过马歇尔计划和北约,把欧洲的安全绑在了自己战车上,这么多年下来,欧洲国防工业早就有了“空白”,像远程反导系统、隐形战斗机、大型无人机这些关键装备,欧洲企业还造不出成熟的产品,短期内还得靠美国。
而且作战体系也依赖美国,远程探测、目标数据传输这些核心能力,都得靠美国主导的系统,想建自己的目标数据库和传感器网络,没个十年八年根本搞不定。
产能不足也是个大问题,俄乌冲突后欧洲才着急扩军工产能,但缺口实在太大。就说德国的IRIS-T防空系统,现在一年只能造4套,就算以后能提到10套,要保护德国的大城市,至少得50到100套,差得远呢。
欧洲战斗机公司计划2028年把“台风”的年产量提到30架,可美国F-35早就年产过百架了。
所以有些欧洲国家才会退而求其次买韩国装备,比如波兰买的K2坦克、FA-50战机,挪威买的K9榴弹炮,其实这些韩国武器里藏着不少美国技术,说到底还是绕不开美国。
欧洲内部的“心思不一”也拖后腿。欧盟搞的1500亿欧元军备融资计划,法国想给非欧盟企业设高门槛,德国、意大利却想着控制成本、快点交货;波兰这些中东欧国家还死死抱着北约不放,对欧洲联合指挥不放心;意大利、西班牙这些债务国,又怕贷款模式加重财政负担。
5、
更麻烦的是,欧洲的武器系统太杂了,光已知的就有178种,标准化程度极低,真要联合作战,连装备兼容都成问题。
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的数据显示,2020到2024年,欧洲北约成员国64%的武器采购都流向了美国。
特朗普今年7月还跟冯德莱恩吹牛皮,说欧盟会买“数千亿美元的美国武器”,可他忘了,国防采购的决定权在欧洲各国手里,不是布鲁塞尔说了算。
但不管怎么说,欧洲对美国武器的态度已经变了,美国或许还能保住“全球最大国防出口国”的头衔,但想继续当欧洲的“头号武器供应商”,怕是越来越难了。
从德国830亿欧元订单里的8%份额,到西班牙放弃F-35转投“台风”,再到丹麦拒绝“爱国者”选欧洲系统,这些信号都在说明:欧洲不想再把安全命脉攥在美国手里,“自己的安全自己守”,已经从口号慢慢变成了行动。
这场转变背后,其实是美欧同盟关系的深层调整,也是欧洲在寻求战略自主的必经之路。
未来欧洲能不能真正摆脱对美国武器的依赖,还得看军工产能能不能跟上、各国能不能真正拧成一股绳。
但至少现在,欧洲已经用真金白银的订单,给美国递了一张“不合作”的名片,这事儿,再也由不得美国说了算。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