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深圳地铁直播画面,图中虚化为后期添加。图/新华社
文 | 丛林
真没想到,“上班族”坐个地铁也可能被直播。
据奥一新闻报道,日前,在深圳通勤高峰时段,部分博主在地铁站内摆放直播设备,将通勤的“上班族”作为直播对象,且未进行打码处理。该类直播在多个平台吸引了上万观众,且有大量观众对来往行人进行“点评”,引发争议。
对此,深圳地铁表示,据相关规定,网络博主在地铁站内用直播设备进行直播的行为,需事先征得运营单位的许可。地铁工作人员已对其加以劝导,之后将加强此类行为的管理。
其实,公共场所“被直播”并不是新议题,此前也曾多次引发公民隐私权和肖像权侵权争议。此次之所以引发关注,是因为博主的直播镜头已然从吃饭、旅游等消费场景,延伸到了人们的日常出行。在地铁、公交站点进行直播,令“赶路人”几乎避无可避,无疑也是一种严重冒犯。
报道提及,部分直播间还不时有人打赏礼物,观众也对行人发表言论称,“他们都愁眉苦脸的”“各个都在低着头玩手机”“没有吃学习的苦、就要吃生活的苦”。这也是引发舆论反感的原因之一,有网友就表示,“上个班还被放到网上被评头论足,相关部门应对其进行整治”。
这些网络博主将直播镜头对准挤地铁的“上班族”,当然不是关心早晚高峰的公共交通情况,而是以“深圳最大的地铁站”为主题噱头,拍摄乘客上下地铁拥挤画面来博取流量,唯恐不够真实,甚至都没有对乘客面部进行打码处理。
也有声音为直播者辩护,“在公共场所拍摄视频是个人的自由”。这其实是一种认识误区。即便是在公共场所,公民的肖像权和隐私权也受到保护,即权利人有权决定自身的肖像情况被他人知悉或不知悉。
我国《民法典规定,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丑化、污损,或者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伪造等方式侵害他人的肖像权。未经肖像权人同意,不得制作、使用、公开肖像权人的肖像,但是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由此可知,合法直播的前提是,直播对象知情同意。
“全民直播”时代,法律保护人们不被直播的权利。人们的日常生活,也不该成为某些博主的“直播素材”和引流道具。
要知道,摄像头和人眼不同,直播画面不仅可以截图保存,还可以近距离放大观察。如果不是出于公共利益的新闻报道、执法行为等,此举就可能涉嫌侵犯肖像权、隐私权;若有侮辱诽谤内容,还可能涉嫌侵犯其名誉权。
如果说消费场所通过直播引流,属于一种营销方式,消费者能够注意到周边的镜头,也有明确的投诉对象和救济渠道,那么,在地铁站,着急赶路的人们恐怕很难察觉自己正在被直播,更别提主张权利了,侵权也更为隐蔽。
因此,公共场所也不能“随地大小播”。直播平台应该主动作为,对于这种公共场所直播予以规范约束,同时畅通举报渠道;地铁运营方,也理应加强管理、巡视,及时制止此类直播行为,维持公共场所乘车秩序,保护乘客合法权利不受侵犯。

撰稿 / 丛林(媒体人)
编辑 / 徐秋颖
校对 / 刘越

新京报评论,欢迎读者朋友投稿。投稿邮箱:xjbpl2009@sina.com
评论选题须是机构媒体当天报道的新闻。来稿将择优发表,有稿酬。
投稿请在邮件主题栏写明文章标题,并在文末按照我们的发稿规范,附上作者署名、身份职业、身份证号码、电话号码以及银行账户(包括户名、开户行支行名称)等信息,如用笔名,则需要备注真实姓名,以便发表后支付稿酬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