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码字不易,请勿搬运,全网维权!)

心理学家:过于较真,操心太多,其实是一种“生理缺陷”

通常我们把精神内耗,看做是一种“心理问题”。

但越来越多的研究,指向了一个更底层的事实:那些特别爱较真,操心特别多的人,他们的大脑,和普通人不一样。

心理学家指出,他们大脑里的“杏仁核”,那个负责处理“恐惧”和“焦虑”情绪的区域,天生就比别人更活跃。

这意味着,同样一件小事,在别人眼里,可能风平浪静。但在他们的大脑里,却会掀起一场惊涛骇浪。

这种“生理缺陷”,通常,会外显为三种典型的行为模式。

心理学家:过于较真,操心太多,其实是一种“生理缺陷”

1

行为模式一:强迫性的追求完美

苹果公司的创始人史蒂夫·乔布斯,就是一个典型的完美主义者。

他会为了电路板上一个没人能看见的走线是否优美,而跟工程师争吵不休。

乔布斯这样追求完美,是一种源于内在的强迫性冲动导致的。

这类人,是天生的“细节控”,是行走的“纠错机器”。

PPT里一个元素的错位,都能让他们感觉不舒服。

他们会反复琢磨一个词儿一句话是否恰当。

这个世界,本来就是个“草台班子”。

他们却非要,在这个草台班子上,搭建出一座绝对对称、一尘不染的巴洛克式宫殿。

结果,把自己累得心力交瘁,身边的人也被折磨得苦不堪言。

他们永远无法享受“完成”的喜悦,因为在他们眼里,任何事都永远有“更完美”的可能。

这种自我挑剔,会让他们陷入到对外界的失望之中。

心理学家:过于较真,操心太多,其实是一种“生理缺陷”

2

行为模式二:习惯性的纠结过去

心理学上有一个概念,叫“情绪反刍”。指的是个体反复地、被动地思考负面情绪及其可能的原因和后果。

经常性情绪反刍的人,他们的大脑,像一个超大容量的“回收站”,专门回收那些已经发生的、令人不快的情绪垃圾。

然后,在无数个夜深人静的时刻,把这些垃圾,再一件一件地,翻出来,细细地品味。

“我当时,如果,不说那句话,就好了。”

“他当初,为什么,要那样对我?”

“那次机会,我但凡,再勇敢一点,就好了。”

他们像一个最尽职的“历史学家”,在自己人生的故纸堆里反复地考证、分析,试图找出一个能让自己“释怀”的答案。

他们找不到。

因为,过去是无法被改变的。

他们所有的“反刍”,除了一遍又一遍地,重新体验当时的痛苦、羞辱和不甘之外,毫无用处。

他们把自己,活成了一个沉重的人。

心理学家:过于较真,操心太多,其实是一种“生理缺陷”

3

行为模式三:病理性的担忧未来

神经科学的研究发现,长期焦虑者的前额叶皮层活动会异常,导致他们难以抑制负面想法,并对未来的潜在威胁,做出过度反应。

不信你看,我们身边是不是有这样的人,他们最擅长把一切未发生的事情,都预设为最坏的结果。

明天要开会发言,他会想:“万一我忘词了,卡壳了,所有人都笑我,怎么办?”

孩子要出门旅游,他会想:“万一飞机出事了,遇到坏人了,生病了,怎么办?”

体检报告还没出来,他会想:“万一查出了什么绝症,怎么办?”

他们活在一种,慢性的永无止境的“预期性焦虑”里。

他们用99%的想象中的灾难,来预支和消耗那仅有的,1%的可能的美好。

这种焦虑会,让他们活在担心受怕之中,没有办法好好体验生活的美好。

心理学家:过于较真,操心太多,其实是一种“生理缺陷”

格式塔心理学认为,未完成的事件,会持续消耗人的心理能量。

放过自己,就是给那些对完美、对过去、对未来的无尽执念,画上一个“句号”。

这就是一个“高耗能”大脑,最彻底的心理治疗。

喜欢文章请点个赞,收藏或者转发,欢迎在评论中发表观点,多谢支持!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